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位于上饶市境内,以盛产连四纸而闻名。该地的纸业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精品,赞之“妍妙辉光,皆世称也”。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几处记载铅山造纸,对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也谈道:“明朝中叶,……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形成为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详细]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千百年来,此地村民专以烧窑为业。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明宫中特地派出1到苏州陆墓(现陆慕)监制金砖。由于陆慕镇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详细]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断,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详细]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黎族集聚区。我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韩非子•;五蠹》提到:“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黎族手钻取火工具由钻火板和钻竿(或弓木)两部分组成。钻火板用较软的山麻木砍制,一般长35厘米左右,宽7到10厘米,厚3到5厘米,在一侧挖若干0,穴底为流灰槽,火星由此下落。钻竿(或弓木)长5……[详细]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流行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艺,也是我国传统漆器的重要流派。徽州漆器早期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一带,民国之后,屯溪逐渐成为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漆器的发展随之发展至此,成为漆器制作的中心。中国自古制作漆器的传统源远流长,目前发现的最早漆器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也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是生漆,徽州生产漆树,生漆是一种古老的天然化学原料,用它作涂料,可以耐潮湿、耐高温、耐腐蚀,同时通过……[详细]
西湖绸伞制作技艺
  西湖绸伞是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艺人受日本绢伞的启发,采用杭嘉湖特有的丝绸及富阳出产的淡竹制作,经刷花工艺把西湖风景图案装饰在伞面上,获得成功,故称西湖绸伞,当时,尤以著名艺人竹振斐的制伞工艺最为出色。西湖绸伞选材考究,绸伞加工程序多达18道,这些工序技术要求很高,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刺绣工艺等手法,使其工艺精细,鲜明隽秀。西湖绸伞以纯手……[详细]
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黄山毛峰茶汤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山毛峰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详细]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详细]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广州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距今300多年前的明末崇祯宫廷中,已有广式家具铁梨翘头案,清代广式家具更成为宫廷家具的主要来源,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清紫檀点翠嵌牙人物插屏。清中叶以后,随着广州对外通商贸易频繁和中西文化交往增多,广式家具也进入鼎盛时期,并广泛吸收了欧洲洛可可艺术和巴罗克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其产品盛行港澳,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多个国家。上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广州被日军侵占,广式家具萧条中落,抗战胜利后又逐渐复苏发展,传承延续至今,现分布于广州市内各区及周边……[详细]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茶叶产地依山傍水,滩环深溪,壁生云海的优越自然环境,湿润肥厚的土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公元760年前后,茶圣陆羽论述茶叶出产地时,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表明婺源当时已是歙州的主要产茶地。公元865年杨华所著的《膳夫经手录》记载:“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制造方法如《茶经》所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制成饼茶。明代炒青茶代替了蒸青茶,沈周在其《论介茶别论后》写到:“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其名大噪”。婺源及休宁当时都属安徽新安郡。婺源绿茶在松萝茶制造基……[详细]
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水砚乃中国名砚,产于古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易水砚制作技艺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宋代时,易水砚更为皇族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详细]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末一度衰败,民国初年重振辉煌并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初,停顿近20年后,1982年又恢复生产。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6道工序……[详细]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自安徽省祁门县,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享有盛誉,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祁门红茶由安徽省汉族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祁红产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祁门红茶的茶……[详细]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郫县豆瓣,酱脂香浓,红褐油润,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被誉为“川菜之魂”,是川菜的必备调味品。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是四川省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很早就已享誉神州内外,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初年,独产于四川郫县,郫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使豆瓣这一传统酿造技艺独树一帜,民间传承下来的豆瓣酿造技艺,用料考究,工艺独特,香味醇厚却不加任何香料,色泽红润却不加任何油脂色素,全靠优质的原料和精细的加工技术,从而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