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桑皮纸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详细]
窑洞营造技艺
  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营造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诗经》称“陶复陶穴”。窑洞营造简单,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地、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陇东居民在80年代之前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窑洞。营造窑洞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副业,干这一行的通常称之为“窑匠”。“窑匠”所干的活主要为掘崖面、挖窑、箍窑等,崖面通常为10-20米左右,……[详细]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属于汉族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传世文物有乌铜走银山水纹墨盒。走银即镀银,先用铜熔化后做成坯,乌铜走银即在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将银(或金)水走入细密的的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黑色,并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出银(金)光闪闪的灿烂饰纹。一般以白银镶嵌的……[详细]
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详细]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流行于天府之国四川成都的蒸馏酒酿造工艺,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酿酒提供了合理和便利的空间和条件,在2008年,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水井坊酒的生产始于元末明初,源于素有“佳酿之乡”美称的天府之国成都锦江河畔的水井街酒坊,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水井街酒坊位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水系的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形成的独特气候与环境,尤其适合窖池中微生物的生长和酒醅的发酵。经过……[详细]
南昌赣发绣技艺
  赣发绣技艺是在赣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我国特有一种手工刺绣艺术。赣绣起源于南昌市东湖区,分布区域为南昌市、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福建、云南、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近代江西刺绣发展迅速,赣绣逐步发展了赣发绣、真皮发绣、胎发绣、人物生肖手足印、盘金绣、夜光绣等工艺新品。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重新开发,继而不断创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发绣珍品,填补了我国刺绣行业的空白。……[详细]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这种以白银为材料的纯手工技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并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熟练掌握了金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手法。从出土的文物中,可窥得一貌。广汉三星堆祭祀坑0土的纯金面罩和雕刻着人面、鱼、鸟图案的金杖;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造型精美且构图完美的黄金制品等,都充分说明古蜀人在金器制作技艺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汉代,成都的金银器工艺又向前迈……[详细]
枫溪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潮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潮州的宋代笔架山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大量人物瓷和动物瓷。潮州的枫溪,在宋代之后,依凭地域瓷艺的深厚积淀,崛起为潮州的制瓷中心,并绵延至今。在2008年,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丘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可见枫溪瓷烧制技艺的悠久绵长。枫溪瓷在继承唐宋以来潮州瓷艺精粹的基础之上,又借鉴吸收潮州泥塑、花灯、木雕、刺绣、抽纱等民间工艺的技法手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详细]
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一种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茉莉花茶窨制须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热、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十多……[详细]
枫香印染技艺
  枫香印染,古朴精致,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作为民间最为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枫香印染技艺拥有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凝聚着布依族人们的劳动智慧,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枫香印染技艺繁琐,是纯手工工艺,有选料、制作枫香油、调制染料、描画图案和染色等工艺,一件枫香染作品的制作,起码需要近十天的功夫。选用布料。传统的枫香印染作品多选用自织的土布,然后根据用途挑选和裁剪布料的大小。制作枫香油。枫香油主要由枫香树脂和牛油构成,其中枫香树脂是当地的枫香树所分泌的。采集枫香树……[详细]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蒙自过桥米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风味独特,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品牌。蒙自传统过桥米线由米线、汤和配料三部分组成,集中原和边疆饮食文化之大成,多种味质不同的食物烹制在一起,形成营养丰富均衡、鲜美可口的独特佳肴。蒙自过桥米线食用方便快捷,流传地域广,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已荣获“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蒙自过桥米线于2014年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岱山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制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建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强令岛上居民迁徙内地。正统二年(1437年),裁岱山盐场。清康熙二十七年(1……[详细]
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都所织造的花锦”(沈从文《蜀中锦》),蜀锦传统手工织锦即是用传统的蜀锦花楼织机以传统手工技艺而织成的锦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心,岷江上游,东有绵延起伏的龙泉山拱卫,西有巍峨挺拔的邛崃山屏障,岷江水通过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华阳国志》里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蜀锦就滋养在这富饶而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是举世闻名的历……[详细]
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
  清流县嵩溪镇素有“豆腐皮之乡”的美称。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庆六年,最初称“笋皮”,是用豆腐皮浆在煮熟时,产生一种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产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磨练,日益完善。特别是解放后,1956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的精细加工下,使豆腐皮呈状透明,有清凉、滋阴之效,是宴席之佳品。嵩溪豆腐皮的制作从选料、浸泡、碾磨、烹煮乃至挂浆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选择本地种植的“浙春3号”大豆,经石磨碾磨后,簸去豆皮,使其成2至3瓣,清洗2至3遍再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中途换水2至3……[详细]
马头琴制作技艺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mǎtóuqín[abowedstringedinstrumentwithascrollcarvedlikeahorseshead]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