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剧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详细]
广饶吕剧
  齐鲁大地上的地方戏历史传统悠久,品种繁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大约有30种之多,占全国戏曲.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地方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民间演唱和花鼓秧歌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剧种,如吕剧、两夹弦、五音戏、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另一类则是属于梆子系统-索系统的剧种,如山东梆子、莱芜柳子、枣梆、柳子戏、大弦于戏、罗子戏等。吕剧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仅有8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地区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装扬琴”或“琴戏”,滨州地区称“迷戏”,也……[详细]
滦南评剧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是近百年来新兴的北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山市滦南县。评剧是滦南县绳各庄村民成兆才先生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而成的。评剧发展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详细]
赣剧
  赣剧,古典戏曲剧种。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清初,以弋阳高腔为班底,先后融进乱弹腔、昆腔组成三合班。流行于饶河流域的叫饶河班,形成于信河流域的称广信班,外省人统称它为江西班,1950年汇合于省会南昌,定名为赣剧。赣剧发源的地区,在明代主要唱弋阳腔,入清以后,又兴起了一种梆子乱弹腔,和许多外来声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清乾隆饶州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记:“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一会,酬神包日唱弹腔。”这种新起的乱弹腔,就是江西本地的宜黄腔。楚腔,源于湖北汉水流域之襄阳,初名……[详细]
庐剧(六安市)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详细]
绍剧
  “君不闻,紧鼓斗残龙虎,急弦际会风云;伤壮志之未酬也,悲馒头华夏血染;奋大圣之金棒兮,扫鬼蜮玉宇澄清;回气荡胸,落尘震庭;声将海底翻起,调高冲霄遏云。是何戏哉!是何曲哉!是何唱哉!倾人间不平之戾气,寄吾越豪迈之风魂者也。”(洛地《绍剧发展史·序》)这便是数百年来传唱于江南越地的绍兴乱弹――绍剧。绍剧以生、旦、净、丑等齐全的脚色行当,披袍执笏搬演帝王将相的征战杀伐之剧;与道光、咸丰年间在绍兴兴发的,以一旦、一丑搬演“戏弄”段子的“鹦哥班”相比较,“乱弹班”在戏班的组织、搬演的剧作上,都较“鹦哥”班……[详细]
东营吕剧
  东营区是“吕剧故乡”。为发展繁荣吕剧文化,该区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展出了戏装、道具、乐器等百余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吕剧物品,生动再现了吕剧的起源和发展,还推出了13场吕剧精品剧目和庄户剧团剧目,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得以传承弘扬。吕剧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中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它以“化妆扬琴”的表演形式,活跃在农村场院、集市和济南市各个小剧场。上世纪50年代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它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受到广大群众……[详细]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乡味。这里覆盖着安徽省八百里皖江的南北两岸区域,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路目前仅存有“和县庐剧团”。和县……[详细]
东路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详细]
茶陵湘剧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活动,其中……[详细]
壮剧
26、壮剧 [广西]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详细]
桂剧
27、桂剧 [广西]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1提》、《盗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详细]
临武特色祁剧
  临武特色祁剧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临武县地处湘南边境,郴州市西南部。分别与北湖区、桂阳县、嘉禾县、蓝山县、广东连州市接壤。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属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区。是远近闻名的“祁剧窝子”。2008年,临武特色祁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山水临武,舜帝曾授民耒耜,教民稼穑,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元素与临武本土文化相互渗透,与代代相承的质朴民风融为一体,历久弥新。正是这种独特的山水神韵和文化浸濡,为祁剧在临武的生根、发展、壮大提供……[详细]
楚剧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详细]
评剧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