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

长兴百叶龙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热潮。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百叶龙……[详细]
泸州雨坛彩龙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详细]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详细]
汕尾滚地金龙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详细]
浦江板凳龙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详细]
龙岗舞龙
  龙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自从客家人迁徒龙岗几百年来,爱龙敬龙,舞龙便源远流长流传至今。龙岗舞龙舞的是布龙,以竹木架制骨架,用布料做龙身、龙面。龙头由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分组成,体积较大,造型复杂,颜色鲜艳,头角峥嵘,显出龙的威风。舞龙正式开始前,要先点睛,谓之“画龙点睛”。龙岗舞龙队由12人组成。可表演一连串的动作和造型,以狮鼓、大钹、锣作打击乐。执龙珠的人是全龙阵的灵魂,靠龙珠的指挥,龙珠走什么路,龙身和龙尾随形似影跟着走。在喧闹的锣鼓声中,龙珠前引,舞龙队员各就各位,右手执龙……[详细]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
  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又称“舞火龙”,是南澳渔民极具特色的风俗。南澳舞草龙活动其实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每年年初二都要举行舞草龙活动。舞草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草龙是用山上剑草捆扎而成。年初二上午把剑草割回来晒干,下午用子把草扎成一条八、九十米的长龙。然后用数十条1.2 米长木棍牢牢撑住龙身。整条草龙由龙头、龙珠、龙……[详细]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详细]
龙舞(盐亭梓江龙)
  梓江龙梓江龙又名(手龙),是盐亭县民间古今传承的一种民俗传统龙舞,在茫茫梓江沿岸繁衍生息的先民们,由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和发展成为梓江水文化为主题的传统龙舞“梓江龙”后经过代代相传,对其工艺制作,表演技巧,迄今有562后的历史。历史简介浩渺的梓江发源于梓潼经盐亭、射洪,在射洪汇入涪江。全长286公里,在盐亭境内约占110.7公里,而在梓江入口的安家镇,古称鹅溪镇,是西晋是古渭水渭水县旧址,江面宽达200多米,是梓江流域较大的水码头,又是盐三台、梓潼、射洪的交界集市,非常繁荣,常言道:“近山吃,……[详细]
龙舞(盐亭水龙)
  水龙舞是中华传统民俗天龙、蟠龙、彩龙、灯龙、火龙、水龙、鱼龙、桃子龙、蚕龙、小金龙、板凳龙、梓江龙、药龙等独具特色的龙舞。水龙舞的发明地——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茶亭乡,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的盐亭与梓潼二县接壤的龙潭民俗文化景区。当地属深丘向高山过渡地带,山高、岭阔、林茂、草丰,峦谷峡深、溪河纵横,湖泊溪潭相连,森林覆盖率达74%,山谷中野生着数百种名贵中草药材,故名药谷,现在仍存显着无山不绿、无地不绿、无树不绿、无水不绿的原始生态。耍水龙就是舞水龙,又叫“赶旱魃”,此活动源于禹王治水之前,自然界出……[详细]
手龙舞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表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肚兜、银箍在鼓乐声中表演。“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详细]
龙舞(盐亭桃子龙)
  “桃子龙”是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桃子龙”造型独特,型似蟠桃,舞动方式也与其它龙种大不相同,多用于喜庆、寿诞场合,取“仙桃献寿”之意,因此,俗称“桃子龙”。由于历史原因,“桃子龙”已基本绝迹,在盐亭偏远地区,仅存极少数尚对“桃子龙”有所了解的古稀老人。《四川省舞蹈志》对盐亭桃子龙有文字记载。……[详细]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布龙”是受群众欢迎的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9节和11节两种,每节相距为6尺。头和第二把、尾和第八把相距为7尺,第六节为主把,长6尺(这个长是指龙衣的长度)。主要……[详细]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城步吊龙舞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湖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尤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扎制工艺独特,舞龙技艺独特超群,是苗乡龙舞的代表。2008年,城步吊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神话传说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龙、敬龙、……[详细]
衡南七巧龙舞
  衡南七巧龙舞是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传说江口有九龙。九龙即“久龙”,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龙的故乡。至今,这一带还盛传着温和文静的“墨龙”(一说麦龙)、雄浑矫健的“扮龙”、原始古朴的“麻拐龙”等传说。七巧龙原名狗婆蛇龙,流行于湖南桂阳、嘉禾一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传入衡南县(今)江口镇延寿村的上、下王家两个村民小组。衡南县江口镇民间艺人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等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据桂阳狗婆蛇龙,结合本地各种龙的特点,用稻草和竹签编制七巧龙。又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