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锣鼓篇

花钗锣鼓
  花钗锣鼓(第四批国家级)据考证,丰城花钗(镲)锣鼓,萌芽于南宋时期丰城荣塘镇龙光书院,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以唢呐、锣和钗(镲)等打击乐并重的小型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民间普遍称为“吹打”,成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初期,普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传承不绝的一种地方民间风俗器乐艺术。丰城花钗锣鼓的曲牌,按来源分类,可分民歌性曲牌、戏曲性曲牌、传统性曲牌、移植性曲牌四大类;按鼓槌使用特点分类,可分单鼓槌和双鼓槌;按体裁形式分类,可分长牌和短牌。丰城花钗锣鼓曲牌旋律优美,……[详细]
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详细]
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其中十八癞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癞子》、《佬癞子》、《花癞子》等。头与尾常用的曲目有《金银灯》、《战灵芝》、《急尾子》。在演奏过程中,一口气要打十八个段子,分别由三个段子组成一组,共六组。每组必有……[详细]
川北薅草锣鼓
  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有《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等。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详细]
北许锣鼓
  北许锣鼓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许村距县城12公里,临夏线公路旁,交通便利。现有人口2000人,户数435户,耕地面积3460亩,人均收入4000余元,硬化路面约2.5公里,面积15000平方米。北许村现有锣鼓厂6个,服装等各种配套齐全、多样,尤其锣鼓教练多。5个铸造厂,铜器制作比较普遍。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良好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威风锣鼓是北许村群众春节闹社火特有的民间艺术。村中有大型威风锣鼓队,经常走出临汾,……[详细]
酉华唱经锣鼓
  唱新锣鼓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唱新锣鼓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因农历除夕要演奏唱新锣鼓,所以当地称唱新锣鼓为“迎年锣鼓”。唱新锣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另外,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也很吸引人。唱新锣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至今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和风格各异的流派。目前,流传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唱新锣鼓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边打边唱,也可间打……[详细]
土家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主要流行于土家族部落中。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薅草锣鼓乃是大户人家才能请得起的,因为小户人家是不会请数十甚至数百人为其薅草劳动的。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体作法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后面,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吼唱。歌手或……[详细]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详细]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于北宋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之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以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汉族民间艺术大兴。元宵灯会、清明社戏、……[详细]
四平锣鼓乐
  四平锣鼓乐俗称粗锣鼓,源于古代的四平戏,十五世纪中叶从江西流经漳州南靖一带。清朝时,四平戏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它节奏感强,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配合紧密,优美动听,且气氛热烈。既有本土乐曲芗剧曲调,又有外来乐曲。表演时,具有以唢呐主奏,以鼓振节指挥的导乐性特征,并辅以队形。……[详细]
清流长校十番锣鼓
  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在长校村、江坊村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明永乐年间,“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乐形式带回,后流传开去,成为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十番锣鼓……[详细]
南昌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锣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颜开”、“细雨点花”、“九连环”、“蜻蜓点水”,“金雀报喜”,“凤还巢”,“鱼咂嘴……[详细]
九江丝弦锣鼓
  九江丝弦锣鼓(第四批省级)丝弦锣鼓在九江县境内的流传历史悠久。永安、港口、城子、江洲、马回岭、黄老门等地都曾活跃着众多的丝弦锣鼓队伍,如港口街镇白华寺村,从清末至今,有五代传人,代代有群体,百余年来,久传不衰。九江县港口街镇白华寺一带流传的丝弦锣鼓,除常用的打击乐器外,管弦乐器也保留得较为完整。其演奏形式和内容,汲取了汉剧的戏剧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不断完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日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九江丝弦锣鼓中的打击乐,鼓为发号施令,大锣为魂,镲为对应,马锣、小锣起点缀和协调作用……[详细]
永修建昌锣鼓
  永修建昌锣鼓(第四批省级)建昌锣鼓起源于清朝。系永修民间用于正月祭神祭祖、打龙灯、出谱、打醮等。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变奏系列、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二十支曲牌组成。由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现编制为九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一面)、川钗(2)、饶钗(1)、马锣(2)、小锣(1)、大锣(2)。鼓为核心,大锣和川钗为骨架,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详细]
舟山锣鼓
  舟山市地处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以南的浙江东北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旧时的舟山锣鼓大多出现在民间乡里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1949年后,这一民间音乐形式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整理下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在1957年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舟山锣鼓曾荣获世界民家音乐比赛金质奖章。舟山锣鼓乐器配制齐全,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其演奏风格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