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锣鼓”是流行在建始民间的吹打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乐铿锵有力,场面热闹非凡,表达粗中有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建始“丝弦锣鼓”中,著名的吹打乐有丝弦锣鼓、安东井闹灵歌、薅草锣鼓等,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且歌且舞,活泼、幽默,曲牌丰富,旋律多彩悠扬。建始“丝弦锣鼓”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李世高的建始籍昆曲艺人,在戏班散伙后回到建始,他从湖南带回并传教了10个戏曲唱腔曲牌,30多个唢呐曲牌。并在演奏实践中将其与建……[详细] |
一、简介天岗锣鼓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历史悠久,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二、历史渊源天岗锣鼓原名天井锣鼓,上世纪80年代,因其发源地江苏省泗洪县王集公社更名为天岗湖乡,为彰显地……[详细] |
云瓦村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太平河与闵孝河交汇处的江口县城南部,离县城约2公里,是一个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寨。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有村民248户,486人。瓦寨属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这里交通发达,省道县道交错纵横,渝怀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善良淳朴,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村。勤劳、聪慧的土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音乐……[详细] |
宁乡麻山锣鼓是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因流布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乐曲古老、源远流长,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麻山锣鼓格调清新,秀丽大方,节奏变化多样,富有一定韵律,并且每个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或记事,如《接姐》、《放风筝》等;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等。无论名称或……[详细] |
八音锣鼓柜属器乐,是八音锣鼓的一种。八音锣鼓有演奏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明末清初由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遍布佛山全市。锣鼓柜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兼奏戏曲牌子;二是必有一个装饰华丽,用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便于巡游表演。据有关文字记载,其历史在160年以上。清代咸丰年间,清政府镇压洪兵起义,禁演粤剧,群众以锣鼓柜演奏代替演剧,更是盛极一时,其盛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佛山市顺德区的锣鼓柜,兼有八音锣鼓三种功能,以杏坛镇……[详细] |
锣鼓标旗巡游俗称“游锣鼓”、“游标”,是揭东县民间游春祈丰年及重大喜庆活动中的传统民间文艺-,起源于清代。传统锣鼓标旗巡游以游神或喜庆活动为主,配器简单,至清末民初,随着潮剧、木偶戏等兴起,锣鼓标旗队在配乐和标旗形式上也逐渐丰富,加入不少时代元素。目前,锣鼓标旗巡游分布以揭东县城和炮台镇为中心,影响范围遍及全县的每个乡镇。锣鼓标旗主要由标旗队和潮州大锣鼓队两个部分组成。队形多为标旗队在前,分为仪仗、马头锣、横帔、娘伞、大小五锋旗、大小年标、腰鼓、仕女表演、儿童火龙火把、八宝、花篮和戏出等十余支队……[详细] |
清朝中期,月浦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发出响亮的声音,吸引顾客出门购物。据传,这些商贩们敲击的小鼓类似于江苏南部的“花香鼓”,鼓面直径在25公分左右,厚度约3.5公分,单面蒙皮,音量较小,但音色清脆,很有特点。以后,当地的民间艺人将货郎小鼓作为乐器在江南丝竹中演奏,但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公分,厚度为7.7公分,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这样,大大增加了音量,音色也较为浑……[详细] |
南留锣鼓是陕西大荔县的汉族传统音乐。发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位于原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南十五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渡黄河西进关中的交通要衢。这里南依滔滔渭水,北连关中平原,东望中条,西通长安,远眺华山。这里有文明遐迩的岱祠岑楼和丰图义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谱套路的锣鼓文化,几百年来盛行于当地而不衰。“南留锣鼓……[详细] |
桑植薅草锣鼓是民间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清同治十二年<<桑植县志>>有记载,“土人以刀耕火种,掘地耘草,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以娱乐者。如今,在桑植薅草锣鼓歌中,歌师的吟唱已由单纯的祈神驱灾演变为鸣锣击鼓,催人奋进、活跃劳动气氛,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桑植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桑植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撰稿:侯碧云……[详细] |
珠海市斗门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临中山市,南与本市金湾区相连,西面和北面与江门市接壤。这里历史悠久,物阜民丰,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密;古往今来,这里的人民崇尚和谐,自娱自乐,传承文明,民风淳朴。锣鼓柜,又称“八音柜”,柜前后装有木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每队20至30人,表演时乐手身穿盛装,在路承牌的引领下缓缓前行。表演乐器以唢呐为主,吹奏模仿粤剧生、旦之板腔,其他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锣鼓柜在斗门地区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天启……[详细] |
彭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北枕龙门山脉中段,南接成都市郊。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文化活动迹象。秦朝时期,今天的彭州地域上就设立了当时蜀郡管辖的三个县。唐朝时设立了“彭州”,一直到明朝才降为县。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象。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民俗。到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时期,进入四川的多种中原地方戏曲和本地的地方戏曲经过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川剧。川剧在自身的发展中根据剧目的内容和表演方式,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声腔套……[详细] |
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锣鼓队出行时由仪仗引导,数十杆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黑河以东锣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药鼓、小鼓、勾鼓、板锣、银锣、大钗、铙钗、中钗、铰子、京钗等,衬以碰铃和梆子。演奏鼓点稀、节奏缓、钗锣响亮变化多,紧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里滚》、《三观宫》、《鼓拍》等谱。黑河以西配器简,有中鼓、手鼓、板锣、马锣、小锣、大钗、京钗、苏铰等,演奏鼓点稠、节奏紧、速度快,钗锣烘托鼓声,雄浑壮烈。鼓谱以《蝎子尾》、《风搅雪》、《老鸦拌嘴》、《蛟……[详细] |
凤阳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早在清初时期就在凤阳流传,是从凤阳锣鼓中脱胎出的民间打击乐。演奏班子人员可多可少,一般在10—20人左右。打击乐器主要是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锣等;旧时还配一只五六尺长,形如唢呐的长管铜号。凤阳楼西的回民锣鼓班子,成员全是楼西街道回民,以常姓为主,数代承袭不断,大多在当地民间庙会、庆典及年节时候活动,演奏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复杂多变,悦耳动听。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十番”、“小十番”、“小五番”、“老五番”、“十八番”、“花鼓灯锣鼓”等数套。一番锣鼓即为一种曲……[详细] |
据考,东浦丝弦锣鼓生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弦乐器上的弦为丝线,故称“丝弦锣鼓”。东浦丝弦锣鼓艺人口传“工尺谱”,即用“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三”十个汉字来作音符两人一排,前半部为打击乐,依次为小锣、铙钹、大锣、大钹等,后半部为弦乐,依次为三弦、琵琶、二胡、四弦胡,另有笙、笛子等,每种器乐最少两人,最多12人。演出时,指挥鼓手将板鼓竖至头顶部位,用竹签敲响和相关动作为指挥号令。东浦丝弦锣鼓中表演的曲调称“十六调”(从一至十六),现工尺谱上有58种调。可循环反复,时间根据活动路程的长短而定。表演方式……[详细] |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纬35o13,东经110o21,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东雷村距合阳县城29.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属伏六乡管辖,1997年归坊镇管辖,东雷村上锣鼓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东雷上锣鼓的历史渊源东雷上锣鼓是我国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