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苗族篇

台江苗族古歌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详细]
苗族系列坡会群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这期间,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详细]
靖州苗族歌鼟
  “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锹里”一带民俗活动较多,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参与。如“坐茶棚”、“坐夜”、“结婚”、“打三朝”、“立夏节”以及“踩芦笙”、“歌会节”、“祭祖”等都与歌鼟密不可分。从表面上看,苗族歌鼟只是一种苗家的民间歌唱方式,但在“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人民心中,歌鼟的意义……[详细]
苗族插绣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苗山石窝上生长的菊竹削制而成,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要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二是用材讲究,用苗山自纺自染的五色丝线和麻布。三是绣法独特,绣女根据自己的构图需要,在竹棚架上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直插入……[详细]
苗族医术
  苗族医术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诊断方法,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辨病立症科学完整,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效的行医原则,推出药物、医巫、推拿、针挑、蒸熏、拔罐等治疗方法,既保证疗效,又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历史渊源苗族医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辨物》写道:“吾闻古之为医者—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是苗……[详细]
融水县苗族民俗
  融水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也有相同之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原因是生活富裕了,节日内容增多,往来礼品、红白事礼品、节日供品数量增多、数额增大,但一个民族内部各居住区域也不尽同,倒是不同民族之间有趋同之势,例如,结婚送礼品除了传统的东西外,各民族都有送衣柜、电器、席梦思、摩托车等。下面就分别叙述主要是苗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居住。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户,大寨多达500余户。房房建筑多半是曲回廓的吊脚木楼,吊脚楼结构紧凑……[详细]
川南苗族手毽
  在珙县的苗族,喜欢一种特别的体育游戏——“手毽”。手毽源于唐宋时期。据传,它是由苗族人在栽插水稻时,受甩秧苗、接秧苗的启发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手毽用精选的玉米壳扎制成印状的“毽托”,外用绣花布和花边包裹装饰好,在“毽柄”上分向插上三根长短适中、漂亮美观的鸡翅毛。至此,一个手毽就算做成了。苗族手毽,是一项民族竞技体育活动,有一套完整的比赛方法和规则,具有观赏性、竞技性与健身功能。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苗族青年男女,都喜欢以打手毽为乐。参加人员可多可少,一人可以自娱自乐,两人可以分开对打,多人则可分队比……[详细]
秀山苗族羊马节
  秀山苗族羊马节,又叫“苗家五月年”,因主要节庆日在农历中的地支属午(马)和属末(羊)而得名,其主要流传于秀山县石堤镇、里仁镇、龙池镇等地,其中以石堤保安村最具代表性。羊马节传承,已经历十八代之多。因均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对传承谱系并无记载。石堤镇保安村是苗民“羊马节”的主要传承地,当地苗族风情醇厚,民俗文化异彩纷呈。羊马节的形成,源自当地苗族先民的战争和迁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清朝初年开始,羊马节的节庆活动除保留当初的“报恩”主题以外,逐步加入“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初具规……[详细]
苗族芦笙长鼓舞
  声名远播的苗族长鼓舞  苗族芦笙长鼓舞,是生活在云雾山中广大苗族(海岜)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胜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要追求达到是一种群体狂欢的生活和艺术效果。表演时,以苗家自制的长约2米左右,重约10公斤的青铜大号吹奏为先导,然后用力敲打重达100来斤的木制牛皮长鼓,苗家小伙则在表演场地周围各自吹响手中的芦笙,瞬间,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少女象一群群离巢的百鸟,欢呼着一行涌向场地中央,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前后左右用踏式的舞步跳动起来。苗族芦笙长鼓舞在表演艺程中,每次表演要用够的是腰部……[详细]
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
  苗族的赶秋节,一般在8月份。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这是湘西花垣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苗族群众就会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地区,已形成约200万人的苗族赶秋节文化圈。赶秋节,苗话叫做“赶场秋”。赶秋的意思是说每……[详细]
贵州苗族挑花
    贵州挑花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挑花艺术不仅苗族喜爱,布依族、水族、侗族、仡佬族也同样喜爱。每逢节日盛会、过年、走亲、访友,特别是“踢场”时,她们都要穿着自己亲手挑成的花衣,互相比美。谁的花样多,谁挑的精美好看,谁就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年轻姑娘们在初恋过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爱的衣物作为纪念品,赠给自己心人。不少苗族老年妇女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花衣。   贵州苗族的挑花艺术的图案设计上,大多采取单独模样,二方连续形式和四方连续形式。单独模样在背衣、背扇、衣脚上最多。衣脚、衣袖、背扇脚四周是……[详细]
苗族头饰
  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各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苗族的头饰都是银制品,类型十分丰富。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等。银角 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 厘米。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银帽 银……[详细]
兴仁苗族姊妹饭
  农历3月15日~17日是苗族“姊妹节”。近年来也有人将其称为苗族“情人节”。男女青年通过游方活动建立以定感情后,在“吃姊妹饭”这一天,男青年要向心上人讨姊妹饭。姊妹饭是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过节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排成阵势对歌,女问男答,唱词淳朴,歌声悦耳。不同颜色的姊妹饭,各有不同的内容。姑娘们在姊妹饭中,暗藏不同的标记,可算是一封封难以言表的无字情书。男青年向姑娘讨得姊妹饭后,打开饭包一看,若饭中藏松叶,示意应用花钱或绣花针酬谢姑娘;藏竹钩,示意用伞酬谢,藏几个钩要几把伞;两个竹钩互相钩……[详细]
苗族独木龙舟节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语称作“dabkiangvongx”,音译为“恰酿涌”,流行于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独木龙舟节反映着苗族多神的巫教信仰。苗族世代居住山区,信巫事神,造龙舟时选龙树、砍龙树都要挑吉日,祭拜天地山水诸神。独木龙舟节所用龙船长度在24至……[详细]
海南苗族五色粽
  吃过海南苗族同胞五色饭的人,都觉得味道芳香可口。然而,倘若你尝上海南苗胞制作的五色粽,那定叫你念念不忘 五色粽的制作方法简单。先把糯主用猪油或花生油炒至闻有香味,就取出分别装进五个盒子里。然后用野生植物的叶液一盒染成一种颜色,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王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猪肉、黄肉、鹿肉等或家禽肉。接着就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每种颜色的糯米包一种,再用麻绳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圆柱形,大小随意。煮粽子时,水要浸没粽子,如果分多锅煮,五种颜色的粽子每锅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约两小时,粽子发出浓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