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采花节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民间习俗。主要分布于盘县的马场乡滑石板村、保基彝族苗族乡、原舍烹苗族彝族乡及周边苗族聚居区。苗族支系特多,采花节因其支系不同而异,以马场乡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节独具特色。马场乡位于盘县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距盘县城关镇48公里,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95公里,东邻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三板桥镇,西接板桥镇,北抵英武乡,南接珠东乡及老厂镇,全乡总面积109.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滑石板村总人口1000余人,苗族人口占96%,村里苗族文化丰……[详细] |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描述在原始时代,部落间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老,带着千万队伍和家室被迫迁徙,途经浑水河,跨过杜那义慕大江岸,到了黑羊箐,最后落脚在棱诺诺地的哪鲁、比讨坝子一带。全舞分三段:一段“鸡叫舞”,描述夜半离乡,开始迁徙;二段“行路舞”,描述途中艰辛和难舍心情;三段“追忆舞”,描述到达比讨后,追忆迁徙,怀念故土的游子赤诚。该舞以史诗般的舞蹈语汇,动态叙……[详细] |
由酒歌、大歌、理词和神词四大部分组成的苗族“古歌古词”,流传于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使用“古歌古词”的苗族村寨大多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林。村寨边有苗族图腾神树——枫香树,因其被神化而受到特殊保护,是寨子历史悠久的“见证者”。寨子周围有层层叠叠、延绵不断的梯田,夜幕降临时,雄浑、深沉的大歌,浪漫、婉转的酒歌似仙乐飘洒于夜空。上古时期在中原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联盟,蚩尤九黎部落是苗族的先民,蚩尤是苗族的人文始祖。蚩尤九黎部落在涿鹿大战失败后在江淮建立三苗国……[详细] |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神话和史诗,篇幅宏大,包罗万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织成部分。主要流传在黔东南地区的台江、雷山、榕江、剑河、凯里、施秉、黄平、镇远、三穗等县,生存区域峰峦起伏,苍山莽莽,山清水秀,景象万千。有史记载,蚩尤九黎部落是苗族的先民,苗族古歌记载五千多年的历史,不同内容章节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源于苗族人民对天地生成的朴素认识;有的源于对枫木的崇拜,认为生命万物皆生于枫木;有的源于苗族战争迁徙。苗族古歌主要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滔天、远祖创业、原始部落战争、民族迁徙等。一般以盘问对唱为……[详细] |
苗族锡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南寨乡的柳富、中富、展溜、白露、绕号、上下白都、展来、反寿,敏洞乡的高丘、平鸟、平教、小高丘、上下白斗、圭涛、圭怒、和平、章沟、干达和观么乡的白旦等村寨。基本内容1、锡绣的工艺流程用剪刀将锡片剪下长约18厘米,宽约1毫米的细锡丝条,把细锡丝条拉直,一头打一小勾,另一头剪成针头状,同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锈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细锡丝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把打一小勾细锡丝条紧扣棉线,用剪刀把细锡丝条剪下,并将余下的细锡丝条反扣……[详细] |
苗族芦笙文化是雷山县重要文化事项。雷山县交通不便,但生态环境优美,使苗族芦笙等文化得以全面发展,保存完好。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寨寨有场地,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舞,人人都会跳,如今能吹能舞的女青年也有不少。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等村寨,这些村寨都藏在大山里,交通极不方便。苗族芦笙源远流长,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芦笙制作工艺伴随着芦笙文化的兴起而不断传承发展。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详细] |
在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节。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北”,彝语意为“放马之地”。全乡辖25个村165个村民组,9336户38419人,少数民族4179户17136人,占总人口的44.6%。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准备到“以那”(汉语夜郎)古国去定居,在……[详细] |
飞云崖“弄嘎讲略”民族节日- 活动位于黄平县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的飞云崖内,距县城12公里。飞云崖始建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设有芦笙场、赛马场、斗鸟场、对歌场等娱乐活动场所。崖内古柏苍松覆荫,茂林修竹环拥,景致幽雅。“弄嘎讲略”是一个以当地苗族为主,各民族参与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民族盛大- 。届时,来自本县及施秉、镇远、瓮安、余庆、凯里等邻县的各民族同胞数万人参加- 。飞云崖“弄嘎讲略”民族- 自明代就开始举行,至今已有560余年的历史,“弄嘎讲略”(苗语译音)意即“吃牛稀饭”。自古以……[详细] |
苗族水鼓节是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一带的一个民族传统祭祀节日。大稿午位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清水江南岸,西与台江的台拱镇接壤,东与岑松镇的川洞、寨章隔河相望,北与台江的施洞、老屯乡结界,南与台江的方召乡为邻,最高处交东播甲山,海拔1109米,最低处交东坡脚老虎跳清水江面,海拔455米,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大稿午”系由苗语地名“概故阳溜”演变而来,距镇政府所在地仅两公里,是革东一带10多个苗族社区中定居较早的寨子,320国道穿过村寨境内,寨子对面是凯三高速公路,由于剑河县城整体搬于革东镇一带,目前……[详细] |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位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距县城52公里,是黔西县南部边沿二水汇流、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东面、南面与清镇、织金两市县隔水相邻,西与羊场以哈冲河为界,北与群益村接壤。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距乡镇府驻地11公里,全村共有250多户,12人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7.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温和降雨量差距较大。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浩繁的文化而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屋开发较早,在南北朝的梁陈时期,昆明闽支卢鹿部沿延江东进占据此地,清初因战火沦……[详细] |
岜沙苗族成人礼,是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这支苗族分支所独有的人生礼仪习俗。岜沙位于从江县丙妹镇境内的西南面,村委会距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454户2200余人。主体民族为苗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岜沙处于岜沙山脉中段,地势从西向东倾斜。都柳江干流在岜沙村的东面,自北向南流过。在岜沙山南面的山脚,雍里河从西南向东北转东南汇入都柳江主流,山的北面有龙江小溪,从山脚下流过,并由西向东汇入都柳江。全村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五个自然村寨组成,这里四……[详细] |
苗族招龙是雷山县苗族群众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雷山县的各苗族村寨。大型的招龙活动主要是在西江、雀鸟、郎德、控拜、龙塘等地。雷山县地处黔东南州境内,全县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约15万,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就在县境。雷山苗族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文化绚丽多彩,其中巫文化在苗族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招龙就是巫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苗族的招龙活动源于苗族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观念,苗族认为他们……[详细] |
新场苗族祭天神,是都匀王司镇新场一带苗族同胞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都匀苗族主要聚居于王司镇、坝固镇,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以坝固、王司两地苗族91个村寨为例,其中78个建在山梁、山腰或山脚,生存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王司镇新场村位于都匀市东南部,距城区3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地属丘陵地带,多溪沟谷地,有重晶石和少量铁矿。主要有新平河,流程10公里,还有7条季节性小河。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红薯等。据《都匀民族志》介绍,王司新场地区苗族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三都普安……[详细] |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详细] |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据老歌手推算,这种由青年男女传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宫、商、羽、徵、角为主要音列,和音为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多以3/4、4/4、2/4和6/8混合使用,曲调优美动听,情感细腻动人,显示出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