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东昌府与杨家埠,并称为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享誉全国。其中,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据考证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地区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中心。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贾辐辏,物阜繁齿……[详细] |
朱仙镇年画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相传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水印年画”的发源地。这种年画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线粗犷奔放,构图饱满紧凑,人物造型浪漫夸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古拙的艺术风格。年画的品种有门神、灶画、中堂、对联等,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人物、故事和传说,深受群众的欢迎。 ……[详细] |
闻名于胶东半岛的吕村年画,发祥于莱州市平里店镇吕村。生产规模虽不抵中国“四大年画”产地,却也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吕村年画,来自于民间,拥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百姓根基,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也有创造喜气洋洋新年气氛的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等。如,(影)、(影)屏、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详细] |
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 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我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 木版年画,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平阳木版年画的刻印者,大都是农民,他们平常务农,闲暇时创制年画销售,成为一种副业。平阳木版年画,……[详细] |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19世纪70年代,上海一些报馆、彩票行、轮船公司便已开始向客户赠送或出售具有日历功能的广告画,这种广告画就被称作“月份牌”年画,又称为“擦笔水彩年画”。擦笔水彩画法在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板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人们获得这种配有月历节气的商品宣传画后,整年张挂在家里,既可装饰欣赏,又可查阅日期节气。19世纪末,月份牌年画的市场更加……[详细] |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人融汇天津杨柳青年画与高密当地的扑灰年画,形成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工填绘的一种民间画种。所刻线版大多沿用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成,取代了扑灰年画当中的“扑灰”、“勾线”等工序,填绘与扑灰年画的画法大同小异,它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在艺术特征上有独到之处:造型上追求尽善尽美,画面人物完整;画中有意,多用隐喻象征手法,如用飞舞的蝙蝠隐喻“福在眼前”;主要人物突……[详细] |
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集散地。民间年画俗称喜画,门神。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详细] |
临朐手绘年画是产生并流传于临朐县一带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临朐手绘年画作者多是乡间民众,题材源于乡间生活,取材于民间,主要反映民间劳动人民生活情趣与愿望,手法质朴,用色大胆,情感真切,以形出神的民间绘画风格,赢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临朐年画在画面上,具有传统图案的美感;在色彩上暖色调为主,又融入水粉、胭脂等多种颜料,使画面更加绚丽、热烈;在画风上,既有现实主义根基,又引入浪漫主义的格调,构图饱满,情感真切,以形出神,给人欢欣喜悦、奋发向上的感觉。……[详细] |
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详细] |
年画唱卖是伴随杨家埠年画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年画主要靠画店、画庄和走街串巷,赶集摆摊来销售。年画唱卖都是用原始的扁担为伴奏乐器,边敲边唱,唱卖年画。年画唱卖在杨家埠时称“扛板子”,每拿一张唱上一段;如果仅唱一段,则叫“扛条子”。其唱词押韵,即兴而发;无固定曲调,随意而来。除了年画内容的唱词之外,而多是安康、如意、赐福、发财之类的吉祥用语,因贴近生活而倍受农民的喜爱。年画唱卖曲谱相对比较少,大约只有七、八种,但是,其词谱却十分丰富,流传下来的就有近……[详细] |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艺术品。砀山年画起源于清朝中叶,当时叫“画片”,至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据有关资料介绍清朝年间砀山年画有《判官》《关公》《五子登科》《二十四孝图》,木版年画有《门神》《灶王》之类,皆有镇宅、忠孝节义、望子成龙之意,至民国时期年画内容基本未变。新中国成立后,砀山年画获得新的生机。由于地缘关系,砀山年画受山东潍坊和河南朱仙镇年画的影响,但又不同于……[详细] |
梁平年画:传统木版年画,它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并称为“西南三大年画”,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梁平年画的品种有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大类,所用的纸张为产自本地百里竹海生产的白夹竹手工纸。年画用色工艺考究,原料上乘,色彩鲜艳夺目,凝重沉着,保存多年色彩不退。无论是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型,色彩对比强烈,静动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传统年画《四郎探母》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加官晋爵》收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详细] |
木版年画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民俗作品,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而夸张的手法,表现欢乐、幸福和吉祥等题材。新会区司前镇雅山龙安村是继佛山后现存的第二个民间生产作坊地,在用纸、颜料、刻板以及画面造型等都有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格。印制年画要经过数次套色,先用模板把人物线条勾勒出来,接着用附件来印制人物的头饰、衣服的金边、身上的挂件等细部。现在,只剩下龙安村关伯一家有木版年画刻板,仅剩的一套模板已有300多年历史。……[详细] |
夹江年画是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取材于民间而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表达的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夸张,是夹江汉族传统文化产品中的瑰宝,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价值,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夹江年画是用夹江本地生产的连式纸加工制作成粉笺作胚纸,木版套色印刷而成。水印一色一版,多次套印,全无一点手工绘制。夹江年画常用苏木红、槐黄、品绿、蓝靛、黄丹等色,所用颜色都由植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色不怕风雨日……[详细] |
通过传承与发掘,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共有四大内容板块:——镇伏,禳解,祥瑞,喜悦。即:(正神镇伏恶煞、法宝禳解百秽、天仙堂奉吉祥、童乐增添喜悦)共有九大工艺:——手绘、版印、填彩描金、贴片、堆锦、包纱、滚线、捧线、挤线。而目前国内的年画业界,只存在有3---4种工艺艺术。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凝聚了上古巴蜀先民的仙道信仰中的门神信奉,凝聚了远古道家的门神符箓灵力,蕴含了中华文昌文化核心概念的“真、忠、孝、仁、善、美”。传承和继承了传统的文昌祖庭门神年画的文化特色内涵,经过传承者发掘创作的文昌祖庭门神年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