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皮篇

秦安酿皮
  秦安酿皮秦安酿皮是秦安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酿皮的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切以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其食法可凉可热,四季皆宜。……[详细]
渭源皮影戏
  渭源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北部的清源、路园、大安、秦祁、北寨、新寨等乡镇,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乡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搭台简单,演出方便,为群众所喜爱。渭源皮影保存较为完整,在造型、乐器、音乐、制作、雕刻、演唱等方面都有突出特点,保留了浓郁的民风和民俗,具有民俗性;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歌唱、雕刻、表演和宗教等各种艺术,具有综合性;是陇中皮影的中坚力量,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成都皮影戏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宇举行演出。至迟在光绪三十年,以成都为中心的皮影戏已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都灯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动、表演传神、唱腔高亢、剧目丰富,它不只在造型、演出、操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精美的皮影造型作品流传在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同时,川西皮影、川北皮影又与陕西皮影有着紧密……[详细]
青龙皮影戏
  皮影戏在青龙被俗称为“驴皮影”,是个古老的戏种,于清朝末年开始出现在青龙。到民国初期,青龙开始有人建立影戏班,随后开始迅速扩展并很快普及到全县。上世纪90年代初,青龙得利皮影团成立,到目前为止,此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皮影戏班由影台子,影人,影卷和乐器组成。在乡间演出时搭起的舞台叫“影台子”。办法是用木桩绑起四个支架,上面用木板铺成平台,台板上方用竹竿支起蓬架,在前台边缘装放一长条桌型案板,案上竖起影幕,作为影窗,影窗的高度和长度根据影台子的大小而定。皮影的材料是驴皮,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影戏班一般有影匠七八人,演唱……[详细]
陈皮烤鹅掌
  陈皮烤鹅掌,是佛山特级厨师车鉴将其祖父车腾信制御厨的“金银鹅掌”和其父车谓创制的“绉纱鹅掌”,经过研究改为烤法加工而成。保留了形似绉纱、焓中带爽的特色,又具有骨焓肉滑、味美鲜香的特点。……[详细]
马派皮影戏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演出时将灯光把皮影人物形象投射到幕布上,传统行话叫“亮子”。演员在技法上以推、拉、捻、转、摆、跃、勾等方式,一边操作人物,一边演唱。演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棒子、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马派皮影戏保留了原生态的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远古磨调,声调激越、豪放,彰显皖北粗犷有力的地域特色。演唱时大胆使用甩腔、帮腔、帮唱、唱腔等演唱方式,渲染了舞台气氛。伴奏仅靠……[详细]
洪湖豆皮
  豆皮是深受洪湖人喜爱的传统名点,制作时先用绿豆、大米混合浸透磨浆,摊成皮,包上糯米饭、肉丁和葱、姜等佐料,再用油煎,色泽金黄,滋味鲜美。同时“洪湖豆皮”可在摊皮时加入鸡蛋,并在糯米馅中拌进鲜肉、鲜蛋、鲜虾,然后精心煎制,形成特色风味。而馅中可加进鸡丁、香菇、玉兰片等不同材料,依馅质分成不同的品种。豆皮皮薄色鲜、外脆内软、松嫩爽口、油而不腻。……[详细]
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历史悠久,口味独特。是陕西凉皮“四大花 旦”之一,又叫秦镇凉皮,是以大米为主料蒸制而成。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辣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干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详细]
脚鱼炒粉皮(鳖)
  1、主料:活脚鱼(鳖或甲鱼)一只(约一斤半),粉皮六两,蒜头一个,生姜五钱,米酒五钱,葱头二钱,胡椒粉五分,植物油一两半,食盐二钱,味精五分。2、制作:脚鱼斩去头爪,取出内脏洗净,将脚鱼切成半寸长方块,粉皮浸泡二十分钟,切成小长方块,用旺火将油烧熟,将葱姜下锅、泡出香味取出,然后放下脚鱼入锅,加酒再炒两分钟,再放开水三斤入锅内,大火焖熟脚鱼,汤煮成乳白色时,将粉皮放入锅入烧片到(约三分钟)再放食盐、酱油、胡椒粉、味精、大蒜、葱拌匀取锅。3、效能:色泽浑白,味鲜美嫩。4、药用:营养好,健康长寿。……[详细]
南皮窝头
  宫廷贡品南皮窝头历史悠久。据记载,清末,慈禧太后在一次如见军机大臣张之万时,问及农村百姓常吃什么饭,张之万答“窝头”。雅性所致,慈禧想尝尝窝头的滋味,张之万即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工细做,蒸好两锅窝头,驰送京城,贡呈太后品尝。慈禧用后大悦,遂将南皮窝头定为“御膳食品”。从此。南皮窝头名声远扬,成为地方名吃。南皮窝头制作讲究,需上乘小米50%,精选黄豆40%,栗子10%用石磨推,然后用箩除杂去皮。选料精细制做时,加入花椒、大料、茴香籽等为原料的五香粉,冷水和匀,做成窝头,放入蒸笼,旺火蒸20分钟即可出屉。其色泽嫩黄,清香扑鼻。少暄宜人,香甜可口。……[详细]
江门陈皮宴
  江门本地人历有把陈皮作为烹食的原料,因陈皮有特殊芬芳香味和药用价值,制出如陈皮鸭汤、陈皮煮鱼干、陈皮排骨等菜式,味道过齿留香。……[详细]
盖氏中医皮肤诊疗
  盖氏中医皮肤诊疗法,是专门针对皮肤各类疑难杂症研究的一种民间疗法,由垦利县郝家镇薛家村的盖炳南和盖德生父子在祖传秘方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提升、改进而形成的。郝家镇位于垦利县的西南部、东营市西郊,耕地面积3.3万亩,人口1.7万。该镇是一个典型的移民镇,居民来自11个省107个市县。多种类型的风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经过长期的融合同化,形成了既具有传统特色,又极具时代气息的独特精神。薛家盖氏中医皮肤诊疗就是在这片独具特色的土地上延续发展至今。中国医药学自唐、宋至明、清时代各科体系逐渐形成,人才辈出,各有所长,盖氏中医皮肤诊疗也随之发展而来。该疗法,由其先曾祖盖镇江创立,遵循中医传统,以辨……[详细]
皮影戏(雾灵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雾灵皮影艺术团团长闫贵宾……[详细]
九重皮
  九重皮九重皮是连平县的著名小吃,在市区一些大排档式餐馆找得到,老城公园西路的一家档口就有。味道鲜而香,吃起来很爽口。……[详细]
沙河皮影戏
  沙河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高庙村、郭荣庄村、下解村,特别是高庙村皮影戏尤为活跃。高庙皮影俗称高庙影戏,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发展成熟于50年代,在沙河及邢-树一帜,是肥乡皮影戏传承到沙河而形成的。沙河市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牛皮去毛,刮净,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桨,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的原皮。影人的人物由插儿(头部)和栽子(身子)组成。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刻成镂空脸,弯回环形勾眉眼,通天鼻梁。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夸大,一幅老奸巨滑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