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1760年(清乾隆2……[详细]
齐贤皮影戏
  奉贤区金汇镇齐贤皮影戏属浙江海宁派,用本地方言演唱,绘图刻制又自成风格。齐贤皮影戏已有上百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为该队的鼎盛时期。常演剧目有10余个,通宵达旦,演唱连台本戏。以本地山歌为原型的唱腔,加之吹、拉、弹、打伴奏乐器,形成了上海浦东派皮影戏表演独特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内涵。2007年,被例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详细]
望奎皮影戏
  望奎皮影戏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望奎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谷宝珍(国)张淑荣薛明昌望奎皮影是黑龙江皮影“江北派”的代表,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865年前后,开始流传于望奎地区。影腔均为板式变化体,将辽宁西边外、河北唐山、山西老坦等影调与当地影调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两合水”影调。影调有不同格词分类,既具有江南的曲调风格,又有江北的唱腔流畅和表现力强的特点。音乐中富含东北风情,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以“七字赋”、“三项七”、“五字紧”、“十字紧”等为基……[详细]
油山皮影戏
  一、项目简介:油山皮影戏主要分布在北湖区华塘镇、保和乡、同和乡一带,其核心地区在华塘镇油山村。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油山影人以牛皮为原料,用刮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上颜色。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人物造型独特见长。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油山皮影戏音乐唱腔委婉动听,在……[详细]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台上的傀儡约两米高,由透孔皮革制成。远在吴哥时期之前,“斯贝克—托姆”皮影戏与皇家舞剧、化装舞剧都被认为是神圣的。祭神的表演只在一些特殊时刻举行,一年表演三到四次,例如:高棉新年、国王生日或敬奉名人。在上个世纪吴哥王朝衰败后,皮影戏也随之被削弱,但它已经演化为一种保留着仪式规范的典礼性艺术形式。特殊仪式中每个角色的傀儡都由整片皮革制作。例如湿婆与毗湿奴,采用意外或自然死亡的母牛皮,履行一个特殊仪式后在一天内制成。牛皮以Kandaol(树名)树皮溶液染色。工匠们将想要的形……[详细]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详细]
周至皮影戏
  《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距周至县7公里,东邻马召镇,南毗骆峪乡,西接翠峰乡,北壤四屯乡、侯家村乡。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装上用手能操纵的小竹棍而成。演戏时,在台前用一块白布做屏幕(酷似电影银幕一样),操纵者(签手)坐在屏……[详细]
龙江皮影戏
  龙江皮影戏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代表性传承人:薛兆平(国)高淑芳龙江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融汇了“乐亭影”、“辽宁影”、“江南影”和“江北影”等不同风格流派,成型于20世纪民国初年的哈尔滨道外北市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双城市、宾县、尚志市、五常市和平力量榆树县等地。表演自成体系,唱腔由影调、外调(曲牌)、杂牌子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指操纵”的方法,创造了云灯、雨灯、闪光灯、投光灯、转灯等多种景灯。传统影卷大都以公案、剑侠、征战、宫廷、市井……[详细]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因在音乐中有铜碗伴奏而得名。周总理曾命名为华剧,当地的老百姓仍然习惯称它为碗碗腔。陕西皮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渭南皮影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皮影这一艺术瑰宝的主要源头。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代表了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存在于民间,没有被戏剧作家特殊雕琢,味道纯正。东路皮影戏中有些反映传统的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等这些淳朴的民间节日习俗。在皮影戏的演出中,我们可以从饮食用具习俗中,看到了当时民众自然质朴的生活,戏剧语言体现关中东部民众的习俗与生活状态。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反……[详细]
锦州皮影戏
  锦州市黑山县地处辽西走廊咽喉,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周边乃至关内外的好多民间艺人都在此卖艺谋生,与此同时,许多民间艺术在这里融合,黑山皮影戏就是在吸收河北乐亭皮影技艺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皮影唱腔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属于中国北方影戏的一支,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黑山县姜屯镇王甸子村和胡家镇小荒村。黑山皮影戏共有三支五代传人。第三代传人马生山现年88岁,他13岁开始学艺,专攻小生,学习演出的剧目众多,还精通皮影戏乐器伴奏。他传授徒弟有两代,共12人。早期黑山皮影戏班有5个,演员大……[详细]
腾冲皮影戏
  腾冲皮影是一种云南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汉族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腾冲县一带,当地称“灯影子”、“皮人戏”,还有的叫它“土电影”。影人多以牛皮制成,形体较大,高约50厘米,造型朴实,圆线用得多。腾冲皮影戏于明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相传在明初由来自江南、湖广、四川等地屯军边疆的移民带到腾冲。由于地域、语言的差异。腾冲皮影戏有“东腔”和“西腔”之分,东腔出自东练(洞山、勐连一带),西腔出自西练(固东、明光、瑞滇一带),东腔以图……[详细]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流行于宣城市1区1市5县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它是400年前皖南发人瘟时,随湖北移民带入皖南与地方民间小调和花鼓戏合流演唱,吸收民间小调和花鼓戏的有益成份逐渐发展起来的。皖南皮影戏的生存发展与民间、民众400多年来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它像开放在乡间湖畔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皖南皮影除有广泛的群众性、演出的灵活性、剧目的民众性外,其主要特征还表现在皮影的雕刻艺术美、语言的……[详细]
槚山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影戏、灯影戏、纸影戏。攸县民间亦称影子戏。2006年,槚山皮影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攸县槚山皮影戏于清末自湘潭传入攸县槚山乡,传布在攸县东乡的黄丰桥、柏市,北乡的皇图岭、高枧、市坪,西乡的丫江桥、大桥,南乡的石羊塘、桃水,以及邻近的醴陵、衡东、萍乡等地。攸县旧时宗教盛行,民间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古老的民间故事、民谚均丰富多彩,其中皮影杂技在县内有一定的历史,是攸县民间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皮影在北宋初年,由说书演变而成,属于傀儡艺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详细]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是陕西省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活跃在陕西省孝义市及周围市县。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详细]
滦南皮影戏
  滦南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属唐山市管辖。境内的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俗称驴皮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做影人则是一种雕刻艺术。滦州驴皮影在全国影戏中占有突出地位,重点分布流传于唐山、秦皇岛地区,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影界传滦州人黄素志是个落魄的生员,多才多艺,为了发泄不平,抑恶扬善,他自刻影人、写影卷,后来流入东北游学,再后来又带影戏回家乡,形成了滦州影戏。滦州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影戏的特点有四,一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独特操纵技巧;二是用滦乐乡音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