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皮影戏

荆楚皮影戏
  荆楚“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的称谓。荆楚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详细]
桐乡皮影戏
  桐乡皮影戏皮影戏自南宋时传入桐乡,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乐器,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桐乡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桐乡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常演蚕花戏而被称做“蚕花班”。桐乡皮影戏的唱腔和曲牌与海宁皮影戏类似。桐乡皮影戏的特点是: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操纵灵活、武打出彩、音乐优美……[详细]
皮影戏(雾灵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详细]
双城皮影戏
  双城皮影戏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皮影艺术团代表性传承人:那明山徐桂文双城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因地处松花江南岸,又称“江南影”。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滦州影”传入双城堡,后经历代艺人口传心授,融合当地方言,还大量吸收了民歌,道白、唱腔和板式具有地方特色,集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及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大体分为人物制作、操纵、唱腔、调式、弦乐、剧本(影卷)等。传统剧目有《五锋会》、《双失婚》、《杨家将》等。……[详细]
建昌皮影戏
  建昌皮影起源于河北,历史悠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建昌皮影代表性的曲目很多,如:《五峰会》、《王敦篡位》、《马乾隆走国》、《杨文广征西》、《泥马渡康王》等百余部,多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剧本多为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建昌皮影从河北传入,属于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由于受方言、乡情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他皮影略有出入。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现仅存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要路沟于景礼皮影,仍在坚持演……[详细]
沙河皮影戏
  沙河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高庙村、郭荣庄村、下解村,特别是高庙村皮影戏尤为活跃。高庙皮影俗称高庙影戏,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发展成熟于50年代,在沙河及邢-树一帜,是肥乡皮影戏传承到沙河而形成的。沙河市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牛皮去毛,刮净,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桨,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的原皮。影人的人物由插儿(头部)和栽子(身子)组成。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详细]
渭源皮影戏
  渭源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北部的清源、路园、大安、秦祁、北寨、新寨等乡镇,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乡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搭台简单,演出方便,为群众所喜爱。渭源皮影保存较为完整,在造型、乐器、音乐、制作、雕刻、演唱等方面都有突出特点,保留了浓郁的民风和民俗,具有民俗性;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歌唱、雕刻、表演和宗教等各种艺术,具有综合性;是陇中皮影的中坚力量,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光山皮影戏
  光山皮影在小时候看过很多场,留下很深刻的回忆,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渐渐地快要消失了。光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光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这些“影人”完全可以制作成“美妙的工艺品”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详细]
青龙皮影戏
  皮影戏在青龙被俗称为“驴皮影”,是个古老的戏种,于清朝末年开始出现在青龙。到民国初期,青龙开始有人建立影戏班,随后开始迅速扩展并很快普及到全县。上世纪90年代初,青龙得利皮影团成立,到目前为止,此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皮影戏班由影台子,影人,影卷和乐器组成。在乡间演出时搭起的舞台叫“影台子”。办法是用木桩绑起四个支架,上面用木板铺成平台,台板上方用竹竿支起蓬架,在前台边缘装放一长条桌型案板,案上竖起影幕,作为影窗,影窗的高度和长度根据影台子的大小而定。皮影的材料是驴皮,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详细]
京西皮影戏
  “京西皮影戏”,又名“皇家宫廷皮影”、“王家班皮影”,经王炳义(1850-1910)至王丽娟五代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细腻、形象逼真、演唱精湛、动作配合默契,保留了浓郁的宫廷皮影特色。在皮影雕刻艺术上,也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沙洋皮影戏
  沙洋皮影戏是指流行于沙洋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傀儡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兴于汉而源于楚,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变与传承。据《荆门市志》辑录,清末时沙洋民间皮影戏就多达230多个剧目,历代艺人留下的传统剧目多达2000多个。沙洋皮影戏核心区域在毛李镇、高阳镇、官当镇和曾集镇境内,以赵月龙、孙忠厚等为代表,唱腔以歌腔、筒子腔(渔鼓)为主,辐射邻近潜江、天门、京山、钟祥、荆州等地。沙洋皮影戏现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马派皮影戏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演出时将灯光把皮影人物形象投射到幕布上,传统行话叫“亮子”。演员在技法上以推、拉、捻、转、摆、跃、勾等方式,一边操作人物,一边演唱。演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棒子、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马派皮影戏保留了原生态的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远古磨调,声调激越、豪放,……[详细]
成都皮影戏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宇举行演出。至迟在光绪三十年,以成都为中心的皮影戏已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都灯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动、表演传神、唱腔高亢、剧目丰富,它不只在造型、演出、操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群众中有着广泛……[详细]
曲周皮影戏
  曲周皮影戏是曲周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主要分布在安寨镇北赵林村周围。曲周皮影清末传入,民国初期一度鼎盛名声大振,倍受群众青睐,应邀演出不断,演出剧目多达三十种。二十世纪末,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逐步冷落濒危。曲周皮影影人采用牛皮制作,先在熟好的牛皮上绘图,然后刻制、上色、桐油油制而成,具有造型粗犷有力、生动活泼、色彩逼真、投影效果良好、操作灵活等特点。曲周皮影戏唱腔采用南调,唱腔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造型丰富,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曲周皮影伴奏……[详细]
  清徐皮影艺术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清徐常年有四、五个皮影戏团体在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仍坚持演出活动的皮影艺术团就剩常丰村一家。常丰皮影艺术是集民间美术、剪纸、戏曲、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是民间老艺人意念化和夸张化的过程。常丰皮影以牛皮作原料,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制作而成。人物制作成功后,由一至三个演员用双手操控,每只手上有三个竹棍作为控制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演,最终将其展现在用白纱布作的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