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南拳的重要门派,关于此拳的始创者有诸多流传版本,一般据信为清朝中后期福建女子严咏春所创。其后一、两百年间,咏春拳已从民间女子的自卫术发展为具有实战技击和强身健体功效的武林绝技。自上世纪以来,咏春拳在我国福建、广东、香港等地流传,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传至国外,现已成为称誉国际的中国拳术。咏春拳是男女适合、老少咸宜、攻防俱备、体力消耗小、功效显著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以及木人桩法;主要手型为日字拳、凤眼拳、柳叶掌、伏手、摊手、膀手、耕手……[详细] |
宗鹤拳发源于福建省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作为中华武术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鹤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对武艺更有所领悟精进,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研各派拳艺,创立宗鹤拳,当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能滋生繁衍,常盛不衰。……[详细] |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拳术即八井畲家拳,俗称“八井拳”。其吸取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详细] |
五枚武术创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有传女不传男的说法,五枚拳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据说五枚武术在北方已失传,而丘正元和梅花将五枚武术带到南方,已传闽、粤、赣三省。……[详细] |
高安字门拳是流行活跃在江西省高安市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武术,是南拳的一种,又叫“八法拳”,民间多叫“打狮子”,每套拳术的手法和身法,都是用一个汉字来命名,所以叫字门拳。高安字门拳自古有之,民间传说是武当道师高安蓝坊人葛先师所传。民国期间设有官方专门武术机构和民间国术团体,拳术主要是‘字门拳’。1974年创办县武术班后,1984年成立县武术协会,各乡镇成立了武术分会。民间多半利用集镇物资交流日和春节期间举行武艺表演以。高安字门拳精深博大,刚柔相济。以外家功为主,兼修内家功和点穴功。兵器有刀、枪、剑……[详细] |
“戚家拳”相传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当时各家著名拳法之长创编而成。具体这套拳法是否真的来源于戚继光,已无法考证。近代传承有记录的人是1930年代的寇祖师,河北沧州人氏,不详其名,自号“三爷”,伪满期间在辽宁省阜新煤矿做苦功,将此披传铪朱云天师祖,解放后,朱云天师祖在锦州将此技独传柳德恩先生。柳师以此技而获“神拳柳”之美誉。传人颇众,余幸居其一。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详细] |
太祖拳历来有宋太祖拳与明太祖拳之分,其中宋太祖拳亦称赵太祖拳,托名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并有南派与北派之别。漳州太祖拳属南派风格的赵太祖拳,自明末清初传入,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同派不同拳路的分支,不仅武术套路各不相同,练功与技击也各有特点。漳州太祖拳始传拳师为游青龙,系客家人。他于清光绪年间在龙溪县市尾社创建武术馆,传教赵太祖拳、械、狮、阵。其拳路自成体系,器械则秉承军伍公步的套路,十八般武器兼备,单练与对练俱有;舞狮法也与他派不同,有狮童戏狮、金狮自娱、大刀刣狮等,不仅尚造型,而且重功力,……[详细] |
在舟山各地原来习练的一些洪拳、少林拳等多个拳种基础上,逐步演练成适合船上习练并且以实用为主的、带有浓厚海岛特色的拳种,渔民们称之为船拳。船拳在中华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原先盛行于河上。由于船拳强身、护体、御敌的功能,因而很受渔民青睐。舟山船拳的发展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初,舟山岛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累受海盗、倭寇掠夺和抢劫。朝廷为抵御盗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岱山巡检司,剪刀头驻弓兵一百名,以防倭患。”清朝年间,许多渔民加入了青帮、洪帮等帮会组织,习拳练武,来抗击倭寇和海盗,以……[详细] |
温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民间的体育活动,如扳手、搭马、打马拳,后来变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击的强身运动,是温州武术之“母拳”。流传于浙闽及台州、丽水地区。主要特点是赤膊对练,以声助力,以力发声,内外兼修,攻守兼备,动作简练,内容充实,器械种类齐全。有影响的拳种:一为刚柔法,二为虎鹤法,三为中栏法,四为七虎拳法。温州南拳有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以及对练项目。器械主要有刀、剑、锏、棍、棒、板凳等,对练项目主要有搭马、拌拳、拌棒、打马拳、排打等。中央电视台拍摄过《温州南拳》专题片。乐清南拳作为温州南拳的重……[详细] |
宋氏通背拳,被《中国体育报》、《少林太极》杂志誉加为“中国最具实战威力的传统名拳”、“超实战拳法”。其第三代传人宋铁龙,自2004年以来参加全国多项拳击比赛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完全证实了以上的论断。他获得金牌10多枚,荣膺全国“华夏武状元”、“散打王”的称号,体育总局奖其象征最高荣誉的“金腰带”一条……正是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使“宋氏通背拳”名扬国内外。宋氏通背拳有36路、72单操、108手。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全国探寻武术继承人时,得以发现。因原系家族传承,早年学者不过一二人,处……[详细] |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猴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武僧武术。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西天尾林山村的南少林寺被清兵围剿焚毁,部分逃脱的武僧流落民间,于是南少林的猴拳开始在莆仙民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3年4月《莆田南少林传统猴拳》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民间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其中莆……[详细] |
四明内家拳是一门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训练方法自成体系的优秀拳种。也称剑术,俗名鹅头颈拳。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著名学问大家黄宗羲以内家二字名之。古往今来,素有养身修道,御敌防侮的美称,是中华武术领域里的瑰宝之一。16世纪中叶后盛行于浙东四明一带。今人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流传在四明的原始内家拳则被称为“四明内家拳”。而有上乘大成之说的四明内家拳,是当今各派内家拳的公认始源。四明内家拳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基础,以拳道为介质,实精神,修身心提升自我,洞明世事为一体。内家拳……[详细] |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由于工业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陈氏太极拳的当代发展面临困境,其文化……[详细] |
拳头菜是崂山独有的一种“山珍”。植物学上属蕨类门凤尾蕨科,喜欢生长在山地阳坡处,常呈群片分布。叶片初为嫩绿色,叶片未充分展开时集中于叶柄顶端,形状如拳,“拳头菜”由此得名。春季,农民采摘后用水烫过,然后晒干晒透,留待食用。食用时温水浸泡,发好后可以炒肉、炖肉,味道鲜美。古时崂山人已知这种植物的食用价值,因其数量少,采摘加工不易,所以只能送官府寺庙供奉达官贵人。( 青岛) 崂山拳头菜,属蕨类,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蔓生土中,有棕色细毛,茎含淀粉,叫蕨粉,可供食用或酿造,有祛湿、解热、利尿等作用。拳头……[详细] |
吴氏太极拳源于杨式小架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与其弟子王茂斋(1862——1940)一起加以改进修润而成。它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柔轻灵,严密紧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王茂斋,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人,于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师从于全佑,得其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一生弟子众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