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位于渤海之滨、武术之乡沧州南部。泊头-拳,自明朝万历末年一侠士张明授艺于泊头红星八里庄曹振朋,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继-拳武术大师曹振朋之后,传承至今已历九世。曾一度出现了“大刀王五”王正谊、“佟忠义”等武术名家。-拳法基本功有桩、腰、腿、掌、气五功。拳套有-拳前四趟、后四趟、回龙拳、行门八式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关东拳、关西拳、十八趟截打拳、旋风掌拳,还有大洪、小洪、太祖、关西、弹腿、-拳之精华组成的六家式拳和手法变化多、技击含意深的形拳。器械套有-大枪、-花枪、十二连环枪、梅花枪、一……[详细] |
吴翼翬华岳心意-八法拳,完整拳名是“心意-八法三盘十二势。” 简称-八法拳,相传于后唐北宋年间,距今一千多年历史。 由安徽毫州陈抟(音tuan)老祖所创,吴翼翚(音hui)宗师所传。 陈抟老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道学家、易学家、养生学家。 晚年隐居华山莲花峰,修练坐功、卧功和动功,历经代代相传。 晚清道光年间陈鹤侣、闫国兴、陈光第传于吴翼翚宗师,前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仰慕其,研书画、精武功、文武全才,诚聘他为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兼编篡委员会主任,并将-八法拳列入中央国术馆必修教材之一。 -八法拳“静”……[详细] |
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原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市)人。一生酷爱武术事业,-精深,功力非凡而神奇,历任清醇王府武术教师,清宫武术总教师兼全军武术总教长。御称其技“盖世神功”、赐号“黑风大侠”,封三品带刀侍卫。李瑞东生于书香豪门,自幼酷爱武术,故广招天下寒侠、武林高真为师,或义结金兰,以至倾尽百顷田产。正因精诚所至,乃得百家精妙。一生主要求艺六大名师:跟李老随学戳脚,随董海川学八卦,随杨露禅(实乃王兰亭代师传艺)学太极,随龙禅法师学少林,随岳青山学岳家心意-,随甘淡然学江……[详细] |
广平县卢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界一支比较古老的传统太极拳流派,历史悠久,哲理精深,源于道家。清末,卢鸣金大师,吸取众家之长开创此拳,广传于世人。卢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太极哲学原理,运动原理遵循自然界阴阳二气和五行生克变化而运转变化,自然而然,拳架气势磅礴,正气浩然,要求行功走架自始至终连绵不断,敛神收心,稳意养气,阴阳互会。三意连,四梢齐,六节正,圈圈为母,遭遭为主,松柔缠绕,上下相随,内外相照,形神合一,周身一家,形似游龙,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站如山岳动如雷霆,轻柔似杨柳拂风,沉重似霹……[详细] |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佛汉拳由少林祖师达摩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公元527—529年),后经少林历代掌门,高人精心研造逐步形成,是少林历代高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林拳的精华,一向秘不外传。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原清道光锦衣卫士武功教头,时封鲁邑都尉,委任征太平军先锋之职的贾云路,因故隐……[详细] |
八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攻击性强,自成体系,发源于明朝末年,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历史中杰出的代表有黄兴、李肖聃、向恺然、羊定国等,至今已有十代传承。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八拳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
和式太极拳是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在理……[详细] |
李雅轩太极拳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发祥地为四川成都,国内外习练者众多,尤以川渝两地最甚,在国际武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李雅轩太极拳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李雅轩太极拳源于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抗战以前,四川尚无太极拳拳种。1938年,李雅轩入川将太极拳带进了成渝两地,川人惊识,这软绵绵的太极拳原来非同一般。李雅轩定居蜀地传播太极拳近40年,从学者万余人。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注:杨澄甫为杨氏太极拳开山祖师为杨露禅之孙……[详细] |
余门拳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尤以宣汉县的南坝镇闻名。它以强硬的姿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处世哲学一起,共同组成了广为乡邻认可和接纳的生存智慧,承担着维系家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的使命。土家余门拳于2008年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宣汉县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后被曹操杀害,其门下两名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避祸,远走云南研习医学,沿河而下至宣汉东乡,露宿一余姓农家,见余家老父身染重疾,卧床不起,将师传……[详细] |
受“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和象形拳的发达,以至出现了以抽象哲学概念命名的武术拳派,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无极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概念,亦被武术界所使用。1921年,“最后的镖王”李尧臣将“六合刀”和“追魂剑”合在一起,独创了一件新式兵器——“无极刀”,创编出一套刀法——无极刀法。李尧臣的无极刀和无极刀法之外,传统武术中还有以“无极”命名的单独拳种——无极拳。该拳在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广东省、黑龙江、辽宁等地都有流传,其中天津是无极拳的一个重要传承地。无……[详细] |
116、六合拳(福建六合门) [福建省] 六合门又名少林六合门,是一种中国武术流派,属韦陀门。关于六合门的记载较早出现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其特点突出,理论完整,有拳术、长兵、短兵、双器械、拳术对练、器械对练,以及技击技术,根基功夫练法等传统内容。这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技击技艺和很高的锻炼价值的武术。六合门中有许多“高招”“绝手”,尤其是其独创的“鬼头探脑”的身法和“步伐丁丁,步走七星”的步法等为其他门派所未有。2011年“六合门”武术收录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合门又名少林六合门,属韦陀门。关于六合门的记载较早出现在明代……[详细] |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素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素有“君子拳、药拳、长寿拳”之美称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据明史《方伎传》记载:“洪武(1368-1398)十七年太祖诏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隐人云南。建文元年……[详细] |
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近年来,大多数人习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详细] |
红拳是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影响遍及西北、西南、中原、东北等地区,流派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红拳套势有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三十六路。红拳器械有枪术、棍术、鞭杆、刀术、大小链枷、春秋大刀、线锤等约四十余套。其中枪术完整保留了明代六合大枪枪法,包括大闪杆、小闪杆、大六合、小六合、推红六合、穿心六合、边拦六合、埋伏六合、大封闭、小封闭等,棍术可分为十六路单头母子棍,二十四……[详细] |
李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之一。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集多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传统拳术。李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锤、太极五行锤。但严格来说,李氏太极拳有天盘拳、地盘拳和人盘拳组成,太极五星锤(太极五行锤)属于李氏太极拳的人盘拳。李氏太极拳是以太极拳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档捶、栽捶等五捶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戳脚翻子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2014年11月,“李氏太极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