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

  朱家教拳(鸿江侯氏)朱家教是广东十大名拳(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蔡李佛拳、虎鹤拳、咏春拳、南枝拳)之一,属南拳类,主要流传于广东五华、兴宁、梅州、汤坑、紫金、普宁、汕头及福建、广西、香港、南洋群岛一带。……[详细]
  钦州八扣拳是流传在钦州市辖区一种以手为主、脚为辅,能灵活运用刀、棍、三齿、对练的拳法。钦州八扣拳有一套完整的拳谱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拳法套路、刀、棍、三齿、对练、药伤科、请师等。该拳种动作开合有度,轻灵多变,注重腰马合一,整体发力,讲求听劲、寸劲的合理运用,刚柔并济,以近身贴打为主。刀、棍、三齿动作幅度紧凑,攻防兼备。对练,以粘手多练、听劲练习等增强彼此间功力,最终能达到拳由身发,力由心生。钦州八扣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至今。……[详细]
  孙式太极拳是我国著名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所创,早已被国家定为五大流派太极拳之一,并流传世界各地。孙禄堂先生是《易经》、《丹经》、《道德经》的精通者,他在1883年云游中国时,逢佛道名山必登,凡武林高人必访。孙禄堂南游时途经沙河,寻找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之足迹来到沙河北武当山,与道人说禅问道,听道师讲述太极祖师张三丰当年如何在沙河武当山收徒传道,传授问世不久的太极拳(那时叫绵拳)。孙禄堂云游几年后已是道、拳、德大成进而独创了精华武术——孙式太极拳。它以“中和”的思想阐述“拳与道合”的武学理念为人类社会文……[详细]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京九铁路、青银高速公路、三0八国道穿城而过,交通便利。清河历史悠久,自汉迄宋,历为郡国州治所。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里的人们自古崇文尚武,曦阳掌太平拳(又称掌拳)便流行于清河界内的卫运河两岸。该拳的师祖原为太平天国的军官,太平军失败后,因遭朝廷缉拿,不能回家,便流落与清河、南宫一带教拳授徒。清末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卫运河两岸的百姓为保平安,纷纷习武,曦阳掌太平拳便成了这一带的主要拳种。历史上,该拳种为百姓强身健体、保家护院、扶弱除强、抗击日寇发挥了积……[详细]
  华山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拳术之一,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为养气理念,以大极图的动化为道,阳主气,阴生形,用心意表现出的一种自然运动姿势,阴阳不见面,达到阴阳平衡。由孟氏后裔与华山真人口授心传,在华山脚下,几经衍变,薪火相承,成为华山地区独有的拳种,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华阴县志》、《洞天记》记载“华山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嗥为帝,治西岳”证明华阴就是华山太极拳(剑)的创始扎根发祥之地。战国后期,孟子的后裔孟金和孟瑞兄弟俩人,迁至陕西,分别住在今华阴孟塬和今渭南孟家塬,繁衍生息,孟塬因建有孟子庙……[详细]
  回族查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末回回族形成之初,至蝗中叶。明末,回民武术相当普遍,有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拳种广为流传,回族武术的独特风格逐渐形成。回族穆斯林熟练查拳、弹腿、劈挂拳、洪拳、炮拳、黄鹰架拳、六角式、二十四式、老架拳、八极拳、-心意拳等,均为回族特有的拳种。拳师始祖马里坤丁,创造了一种武术叫马里坤丁拳或坤丁拳或马里坤尼拳又名查拳。这种拳术始于中国的唐代,于明代传入邱县。查拳传入邱县后,回族人民常以习武强身防患,武术运动不断发展。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邱县志》载:“武术旧惟我国为……[详细]
  通背拳在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功防技击特点,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对发展人体的灵活、协调、反应等素质和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霸州市心聚-软手通臂拳,据拳谱记载,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心聚-软手通臂拳在老门的基础上基本功为头顶项领,空胸下气,胸似井,背似锅,以腰为中轴,以跨为根基。心聚-软手通臂拳自始以来习练者甚多,但是大多练基本功,由于时间跨度长,难度大,更有门规门律甚严,闭门传授,秘不外传。练功从不让外人见,至使众多习练者中途而废,习成者甚微……[详细]
  通背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通背拳”最早何人所创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旧社会武术门户之见颇深,所以通背拳一直秘密流传相承。太极通背拳,又称五猴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属内家拳派系,是由人称“臂圣”的清末著名拳师张策所创。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太极通臂拳的传承在三河有据可查的是从祁门少祁派祁太昌的通臂拳算起已是七代。其中的六代传人李忠最为有名,是公认的太极通臂拳的掌门人和传承普及的关键人物。太极通背拳是“通背拳”中的主……[详细]
  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起源于邢台南宫市开河村,因当时观念传统保守,几百年来只在开河张姓家族中秘传,知者甚少。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张获武以自家武功为基础,结合少林散手通背等拳术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其内容丰富,拳术、器械、内外功、桩功俱全,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现已遍布整个南宫市、威县北部以及冀县、清河、广宗、宁晋等地,河南开封、北京、沧洲等地也有传人。开河张氏始祖鬍老,中都(河南)凤阳府黄土冈人,从明文皇(永乐皇帝)南征。屡建奇功,荣以冠带,后落户到河北南宫……[详细]
  大城县的杨凤侯一支太极拳老架是有“武术仓库”之称的全国著名武术家沙国政先生传入。《武当》杂志1993年第三期曾公开发表过一张“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上面记载着杨露禅—杨风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杨氏太极拳老架重要特点是每两个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比现在流行的架子复杂,体现了“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要求。其中,左右楼膝拗步、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分脚、上步七星等动作,手法变化较多,“提手”和“白鹤亮翅”之间多出了一个“玉女穿梭”,左右“披身伏虎”之间多出了一个“摆莲脚”,“……[详细]
  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是杨禄禅老先生在清王府内传给掌握重权的载濂、载漪、富周的一系列太极-,由府内派传人萧功卓中兴于保定。由于传习地点和修习者的身份原因,此系列-被前辈命为“府内派”。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是一套系列-,包括:《十三总势》、《大架》、《老架》、《小架》、《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太极长拳》、《太极剑》、《武当养生功》、《太极推手》等。-内容和动作规格要领与其它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具体表现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方面。如手型:其他太极拳为手心微含、五指微分,而……[详细]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明代爱国将军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说有的拳术则“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八闪翻和后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而均采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技法。翻子拳称作“八闪翻”……[详细]
  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清末山东冠县张……[详细]
  姚式太极拳(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姚馥春太极拳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遵化内家拳宗师姚福春先生所传。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同于国内其他流派招式的太极拳,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拳。其主要流传在唐山地区的遵化及周边各县。国内的江西、山西乃至台湾也有继承和传授,另外日本、新加坡还有保留。姚馥春太极拳有长、短拳之分。短拳分为三节,共87式,突出掌法技巧;最为独特的是太极长拳,共四节148式,重复动作较多,特点是舒展大方、内包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详细]
  詠春拳,康熙年间,广东籍女子严詠春拳初创,传至梁赞,达于化境,他承前启后,把詠春拳发扬光大,成为詠春拳一代宗师。梁赞在佛山开设“赞生堂”做医药生意,传授武艺,现活跃于佛山,广东各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詠春拳传人,皆出自梁赞门下。梁赞的第三代传人叶问在香港设馆授徒,扬威国际的功夫影帝李小龙也是他的弟子,他的另一个弟子梁挺,于1973年创办“国际詠春拳总会”,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目前学詠春拳的人数达数百万,詠春拳成为世界流行的最广的武艺之一。梁赞是鹤山古劳东便坊人,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