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0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详细] |
丰城岳家狮是丰城百姓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创造的一种将武术、舞蹈糅为一体,用拳术展示书法、舞艺体现剧情的群体性艺术表演。据传,岳飞被害后,岳家军兵勇流落到江西丰城等地。他们将岳飞所创的岳家拳(丰城武师称作“岳家手”)继承下来,以弘扬岳飞的民族精神。明代丰城人邓子龙幼年师从著名学者、武师罗洪先(据说其先祖为岳家拳传人)习得岳家拳。后教授周边民众武艺,将本地“字门拳”和岳家“硬门拳”揉合为一体,独创“岳家狮”,充分展示岳家拳的威、雄、险等特点。后来,邓子龙家将邓勇、旺八等传承此拳术。他们“授徒八百”,……[详细] |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详细] |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全堂狮灯”是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详细] |
松岗传统“七星狮”是南派狮子最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它具有文武双全的特点,武狮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鲤鱼型、踩砂锅型;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这些玩法具有沿海岭南鲜活的特色,在去年6月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表演中给人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代表人物是文琰森,艺名:文琰,生于1938年,今年70岁,祖籍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8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醒狮团学艺。四十年代初期他拜在正式“七星狮”的传承人焦贤师傅门下,专攻“七星狮”。他很快就学有所成,学成后他回到家乡松岗,在宝安一带传承“七星狮”,在松……[详细] |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名片,即是送富、送福、送吉祥到主人家的意思。外出表演时将铭牌放在主人家祠堂牌位前,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详细] |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刣狮”已有几百年历史。“刣狮”,闽南话“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刣狮”有不同的套路表演方式,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表演阵法。泉州“刣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详细] |
罕见的民间传统绝技艺术,始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舞蹈、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比一般的舞狮、舞龙项目技巧性更高,因而更具观赏价值,由于狮子在民间有“镇1,保平安”吉祥象征传说,深受百姓喜爱,拉线狮一般在重大民间节日期间举行1表演,带有强烈的民间文化色彩。……[详细] |
罗家狮舞是流伟于进贤县温圳地区的一种民间灯彩。清末道光年间,由本村习武艺人罗享樟始创,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罗家狮舞分文狮与武狮,又称罗家“双狮舞”。狮舞为两人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分别由拳术、大刀、双刀、棍术者引领而上,既有龙灯舞的翻、滚,又有狮舞的跳跃、攀高、惊险。在表演上,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轻松、洒脱。武狮着重于武功技巧,动作威武、凶猛、彪悍。到上世纪50年代,在原来狮舞的基础上,创作了“徒手破狮”等一套动作,开始把武术和舞狮完美地结合起来表演。上世纪60年代后,经过……[详细] |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今新余市城南四眼井一带及仰天岗北麓下枥村章姓家族祖传灯舞,从南宋(1205年)传入至今800多年。它是一种祈福求顺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新余市民间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该舞由新余古县城北门(今新余市区城南玉几山巷、万家巷、四眼井一带)玉几山下的章家村发源。耍新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舞滚龙、打拳、唱三脚班、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那时地方花鼓演出等活动频繁,县城附近村庄每逢“菩萨出案”“天花会”、正月元宵等节庆时,朝拜场面尤为壮观,南……[详细] |
泰和县万合镇位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东岸,东临吉安市青原区。万合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篙薯、车前子、西瓜等名优特产。镇内的华盖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战场。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联合当地乡民在此抗击元军。华盖山田段村历来有舞狮的传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在文天祥抗元兵败后,华盖山村组建了舞狮队,既是继续传承民间武艺,也是祈求天下太平,更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并以此表达村民们誓死抗元、保家卫国的决……[详细] |
宜丰宋家双狮舞(第三批省级)据宋家“双狮舞”第十一代传人宋箭道介绍,宜丰宋家村“双狮舞”缘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陈埔的“纸狮舞”,又称“兴狮”。大约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泰县艺人传入宜丰新庄宋家村,当地人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结合本地舞龙特点,先由“单狮”表演发展成“双狮”表演,并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加以了改进,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当地舞狮的目的,是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亦有浓重的“敬神”色彩。相传舞狮的主神爷为玉皇三太子,谓之“九天风火院三田都元帅”,还……[详细] |
芦溪年丰狮(第三批省级)芦溪年年丰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原先用竹蔑扎制,现用玻璃钢翻制,内装操持起舞用小柄,狮眼用蛋壳或乒乓球做成,顾盼传神,栩栩如生,而狮身披金黃、橙、紅色毛。年丰狮一般是8个人,4个舞狮,1个耍绣球,3个伴奏。雌狮雄狮成对出現,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二人舞一头狮子,由裝扮成武士的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帶的狮球。年丰狮属北狮一派,又融文狮和武狮为一体,不仅有擦痒、0毛、抖毛等小动作,还有跳跃、翻滚、腾转等高难动作,其中高台阵势最为惊险。用桌、凳搭成高台,雄狮与舞狮球者……[详细] |
瑞狮(第二批省级)瑞狮是定南客家每逢年节喜庆家家户户都盼望瑞狮登门送瑞纳祥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历史,该文艺形式早已成为我县客家民间文化习俗。明·隆庆三年,我县历市镇砂头村舞狮艺人、武秀才张赞香对“定南瑞狮”表演形式进行了较大改进,以《西游记》中“沙和尚引狮”为故事情节,以“进门狮、会狮和“四大引”(即: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为表演形式,以“三下丢、七星板”等曲目为节奏,增添了大盘罗鼓,其舞蹈以跑跳投、蹲缩窜、滚摆蹬等动作,模仿狮子各种姿态,时而惊慌闪躲鞭炮遁逃不止,时而镇……[详细] |
上犹九狮拜象(第三批省级)九狮拜象发源于江西省上犹县,是在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九狮拜象一般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日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有:开厅、暖厅、全村团龙、参圩。开厅:指新做的屋场开厅即蛇龙进了厅,先拜四方,而后团龙、吐珠、换油,接过主人的红包后出厅,其他狮、象等在外面迎候;暖厅:即“九狮拜象”进入某屋场,屋场内的鸡窝、牛栏、猪圈一律点上蜡烛迎接,九狮拜象摆八卦阵,蛇龙进入八……[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