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塑篇

  清徐“扳不倒”制作技艺是积泥塑、泥雕、彩绘为一体的民间美术精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红泥、水泥、纸筋、胶、颜料,以及各种大小模具,作品有福、禄、寿、吉祥物、财神和佛教中的各种形象。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清徐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老年得子,全家视如掌上明珠。只是孩子整夜的哭声闹得全家不得安宁,主家寻遍民间神医,都没法止住孩子哭闹。后来主人无意中用当地特有的红胶泥捏了一个底座肥大,上身细小的圆锥型球体逗小孩玩,小孩边玩边笑扳来扳去就是不倒,从此那个主人认为这是神的保佑,于是就让人在这圆锥体上画……[详细]
  太平面塑源于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及周边的浮山、曲沃、翼城、乡宁、临汾以及运城部分地区。太平面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在婚丧嫁娶、寿诞生辰、人生礼俗和祈祷祭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太平面塑在制作程序和用料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制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揉配、造型、笼蒸和点色。主料要用上好的小麦精粉,在发酵和和面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制作工具主要靠手,辅以小剪、小刀、小木梳、擀面杖、菜刀、镊子、笔帽、手电筒、塑料圈、瓶盖、竹签、毛笔及各种颜料等……[详细]
  面塑就是用面粉或米粉等为原料,制作各种造型的糕、团、饼等食品,申报者张仁杰为当地面塑制作艺人,当地人称呼为“糕团师傅”,从祖上算起至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代人都是开设糕团食品店的,迄今历经150多年了。旧时,面塑主要是象征着吉祥、温饱、和美的一种祭祀供品、庆典用品和送给别人的礼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供人吃的食品。因为寓意吉祥,做得又好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他夫妇俩仍然从事着这样的制作,还发展了品种。面塑几乎全凭手工制作,其品种可达70余个,如“五代元宝”(又名五代荣),就是将面粉塑成五个……[详细]
  我国传统泥塑佛像雕刻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晋以后,特别是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泥塑工艺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完善,至今不衰。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位于太岳、吕梁山麓腹地,当地具有丰富的土质、石材等原料,为泥塑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灵石泥塑工艺复杂,大致要经过以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2、炮制防腐、防虫、防裂液体;3、干柏木加工、浸泡;4、制作胶泥;5、喷洒虫胶,上麦尖泥,涂防裂液;6、待干透后,在麦尖泥坯上喷虫胶,再上麦斗泥,涂防裂液;7、待干透后,在麦斗泥坯上喷虫胶,再上草纸泥,涂防裂液……[详细]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总称。平遥彩塑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道教等相关宗教的传入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宗教思想十分兴盛,传统彩塑做为一门独特技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宋元以后,平遥彩塑成为平遥乃至晋中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彩塑艺术中心。现平遥有史可考者彩塑匠师为双林寺、清凉寺彩塑的塑造者段仲能、段哲、段添花祖孙三代。平遥彩塑发挥了我国古代雕塑绘塑结合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二者的优点,互为补充……[详细]
  湖东面塑历史悠久。捏制风格细致、优美,技法工艺独特,精巧。是海陆丰传统民间美术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传统艺术特色。是研究海陆丰历史、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民间工艺研究价值和较高的欣赏价值。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东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传统工艺。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始于明末清初。源出于泥工匠手艺。后由民间艺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集民间泥塑、吹糖工艺、潮绣、绘画创作出来的。湖东面塑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工艺,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详细]
  代县面塑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面粉蒸制造型的艺术品,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代县面塑十分流行,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代县面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春节期间,人们捏制枣山、花糕、佛手、石榴等各种形状的供物来酬天谢地、祭灶君和祖先;清明节要捏“寒燕儿”,大不超寸,点染插在树枝上;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八月十五要蒸花糕,上面盘玉兔、嫦娥,月圆之时,供于院子当中,……[详细]
  六营泥塑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蓬勃于本世纪初,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营泥塑采用六营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六种天然材料,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精制而成,以瑞兽神化、风俗人物、花草鱼虫为主要造型,规模大到数米,小则几厘米,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泥塑大都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详细]
  泥塑艺术是我县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艺术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由于题材大都经过文人雕塑师的选择提炼,内容一般与儒、佛、道人物为主题。倡导因果报应,宣传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规范行为,对于传承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甘谷泥塑作品众多,尤以大像山罗汉洞最为集中,最具有精湛的艺术价值。……[详细]
  阳城县位于太行、太岳、中条山之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此地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许多与民俗活动相适应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长久传承并不断丰富,焙面娃娃食品工艺就是其中之一。焙面娃娃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娘家为闺女送“十五”时所带的礼馍。阳城传统面塑分布很广,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生面塑、炸面塑、蒸面塑和焙面面塑。焙面面塑即焙面娃娃,是阳城面塑中的佼佼者。焙面娃娃以阳城县城关为主,另有少数分布在……[详细]
  阳泉彩色面塑俗称“捏面人”,最早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用糯米粉和白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一般用于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和殡葬供品等方面。彩色面塑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用料简单,设色随心所欲,古朴而绚丽。其制作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民间年节事项和民俗理念为前题,选用日常使用的面,依照祖辈传下来的“样”,捏制成型,不注重色彩的过度,用艳丽的色调突出某一个部位或加饰重点部位,使用鲜艳明快的对比或夸张的细部处理,使所捏制的作品各不相同。彩色面塑在造型上没有一定的规矩,艺人们就地取材,按照传统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