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维吾尔族篇

维吾尔族达斯坦
  维吾尔族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弹唱曲种。是一种有说有唱的叙事长诗,其篇幅较长,常有完整的故事和贯穿的人物。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音乐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公元3世纪至7世纪维族民间就流传过一部叫作《阿里甫?埃尔吐额阿》的达斯坦作品,歌唱人民英雄埃尔吐额阿。其音乐深沉委婉,曲调起伏跌宕,叙事、抒情并重,多用乐器弹布尔、都他尔、热瓦甫伴奏,深受群众欢迎。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搬上舞台,因其曲折感人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音乐而久演不衰。。“达斯坦”是新疆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达斯坦”为维语……[详细]
维吾尔族达瓦孜
  维吾尔族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它是维吾尔族绵延千年的一种杂技艺术表演形式。成书于1072至1074年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即有“走软绳,耍达瓦孜”的文字记载。千余年以来,达瓦孜的演出方式基本保持传统风貌。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在维吾尔族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员踏着节拍跳舞歌唱……[详细]
维吾尔族鼓吹乐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多以一支苏乃依奏旋律,三对纳格拉和一只冬巴克击节,有时也加数量不等的卡娜依和数面达卜。既可以演奏维吾尔木卡姆的片断和流传于各地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也有相对固定的鼓吹乐套曲(如《十二套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套曲》)在各不同的地区流传。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性自娱舞蹈伴奏,在维吾尔人的各个喜庆节日及人生礼仪中都不可或缺。不同地区流传的维吾尔族鼓吹乐在乐队组合、乐曲风格等诸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其旋律都流畅起伏,节拍、节奏复杂多……[详细]
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
  新疆尉犁县,又名“罗布淖尔”,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西汉时为渠犁、山国地域,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多样。新疆罗布淖尔维吾尔民歌主要流传在尉犁县的一种维吾尔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极具感染力。新疆维吾尔族鼓吹乐是一种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鼓吹乐种。罗布淖尔居留过的有塞人、汉人、土火罗人、吐蕃人、多浪人等,在孔雀河台地和兴地山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岩画等文化遗迹。长期的土著居民则为罗布人,在北魏《魏书.吐谷浑》、清《回疆志》、《西域闻见录》、《兰州辑略》等古书中均有……[详细]
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是流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的传统手工技艺,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于一体,向人们展示维吾尔族地毯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2008年,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新疆,随处可见维吾尔族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不仅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被作为精美的工艺品被收藏。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纺织品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作为珍品……[详细]
维吾尔族花帽
  维吾尔族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在新年到来之际一定要佩戴一顶新帽,因此在节日前,新疆各地的巴扎上,帽子生意就显得格外红火。传统小花帽异彩纷呈,皮帽结识保暖,还有改良了的绅士礼帽、鸭舌帽等等。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会佩带。最具维吾尔族民族特征的维吾尔族花帽,式样繁多。因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爱好不同,花帽的花纹图案式样都各不相同。但不论何种花帽,其图案纹样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物象为素材,加以艺……[详细]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喀什土陶制作工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维吾尔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艺,始终坚持口口相传、父子继承的传统,作为先辈和父辈的神圣事业得到了持续传承和发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器成为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如:碗、碟、盘、壶、罐等70多种各具特色的生活用品,沿用至今。土陶主要是以自然粘土为原料,粘土用水和成泥巴,以手工制作和高温烧制相结合的方法,再配以色彩和花纹图案制作而成,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独特的审美。2006年,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曲棍球(维吾尔族曲棍球)
  “帕普孜”被称为维吾尔族的曲棍球,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用天然带有弯曲的树枝作棍,沙包作球,男女老少都能玩,是当地农牧民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赛场上,雪地“帕普孜”角逐激烈。这是农民在农闲和节日时热衷的体育运动,维吾尔族曲棍球的球很有特点。一种是白天比赛用球,用棉花或羊毛做球心,外面包上布缝制成球形。一种是夜间比赛用球,取自柳树或杨树上的菌体,晒干后锉磨成球形。比赛中点燃球,击打时火星飞溅,在夜晚场面十分震撼。这项运动为研究新疆乃至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样本。……[详细]
  麦西热甫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麦西热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聚会”。麦西热甫以舞蹈和娱乐活动为主,参加者自娱自乐,人数众多。麦西热甫可按表演形式分为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也可按表演内容分为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新疆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形式大同小异,分别冠以“刀郎”、“阔克”、“塔合”等名称,各具不同的特色。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是刀郎麦西热甫的一种形式,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详细]
  维吾尔族是我国新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刺绣艺术则是这个艺术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与绘画、剪纸同为一脉,是维吾尔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2008年,维吾尔族刺绣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维吾尔族妇女一向以擅长刺绣著称,哈密妇女是其中的典型。她们……[详细]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和田等地是新疆主要蚕桑区,维吾尔人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编织史,当地人用丰富的蚕桑资源,织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艾德莱斯绸。2008年,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复杂,做工精细,所有工序全部由织染艺人手工操作完成,主要工序有抽丝、并丝、卷线、扎染、图案设计、捆扎、分线、上机、织绸、制成成品等。艾德莱斯绸的最大特点为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即在经纱上扎结染色,先按图案要求,于经纱上加以布……[详细]
  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是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沟居民还用黄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窑洞。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也有长……[详细]
  麦西热甫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麦西热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聚会”。麦西热甫以舞蹈和娱乐活动为主,参加者自娱自乐,人数众多。麦西热甫可按表演形式分为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也可按表演内容分为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新疆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形式大同小异,分别冠以“刀郎”、“阔克”、“塔合”等名称,各具不同的特色。哈密的民间麦西热甫属于“阔克麦西热甫”。“阔克”一词通常有两重含义:一是“蓝天……[详细]
  “且力西”在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含义是“搏斗、较量”,是维吾尔族先民尚武、强壮体魄、崇敬英雄等民俗传统的遗存。维吾尔族且力西是一项传统体育,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阿克苏、吐鲁番、喀什岳普湖县、英吉沙县、麦盖提县、巴楚县等地维吾尔族聚居区。维吾尔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人们生活朴实,每到春天来临时、农闲时以及重大节庆日在田间地头、农民家中、沙滩上都自发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维吾尔族且力西大都在沙地上举行,也可以说是群众性沙漠上的摔跤活动。遇到重大的、传统的古尔邦节、肉孜节时,县里都要举行且……[详细]
  帕拉孜,维吾尔语,意为一种平纹毛织品。用它可以缝做无栽绒地毯、墙围子、炕围子、口袋、马褡子(维语称“货尔俊”)。在新疆,有维吾尔族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就可以见到帕拉孜纺织的身影。而这种纺织技艺在拜城县黑英山乡比较突出,尤其以该乡明布拉克村最具代表性。该村约有一半的家庭主妇(一百二十多人),掌握帕拉孜纺织技艺。黑英山乡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所使用的原料丰富,制品花色品种虽不多,但工艺古老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其染色原料特殊而少见,有鲜核桃外皮、鲜石榴皮、蒲公英、黑蜀葵、彩色矿石等,所染织物色彩朴素、大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