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东舞狮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湖东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东舞狮,俗称舞虎狮。是湖东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清朝年间从何处流入无以考究。但历史以来,一直被当地群众视为能驱- 、制凶煞的一项民俗活动。故每逢传统节日、新建筑物落成、桥梁通车等庆典活动都要请“虎狮班”来舞一舞。人们希望能借“虎狮”冲去晦气。湖东舞狮一般在每年的旧历十二月廿四日“神上天”那天和十二月三十日大年夜出演。春节期间,最受……[详细] |
![]() | 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后,江姓村民只好放弃开发新家园的打算。潜居虎头沙村后矮子岌山深涧- 的黑蛟闻知江姓叔侄的悲惨遭遇后,……[详细] |
![]() | 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最大特色是当天上山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内全部完……[详细] |
![]() | 大安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身上进行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八兽舞”是广场表演的一种形式。八兽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历史悠久,意蕴深邃,有大唐文化遗风。它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大安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更能动态地揭示出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详细] |
![]() | 上金山狮舞始于清同治末年,兴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金山舞狮的狮头鼻梁上有“王”字,无毛、无崽,青黄两只,既像狮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称为“虎头太师狮”。两只狮子的盔头上各镶有二十八个蜗牛,代表二十八宿;每个狮头上有十二个铃铛表示十二生肖或十二月份组成,清脆嘹亮的铜铃响声各不相同,象征天人合一的盛世浩天气氛。狮皮不同于民间普通的舞狮,为青黄二色细棉布配白布缝合而成,面上缝合南牛毛鳞片若干,使得狮子的外型更贴近于自然。狮舞的伴奏乐器为两个特制的铜瓮筒。上金山狮舞的组织载体是“承缘善会”……[详细] |
![]() | 拜香舞是我国江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庙会舞蹈。重固镇的拜香舞起源于宋朝,先是在重固镇新丰村的猛将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到重固回龙村及重固集镇北面的法会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八、八月十九、八月二十,这三个地方举行隆重庙会吸引重固镇及周边地区的香客和村民前来烧香拜神、在娱神的同时也进行自娱自乐的各项民俗活动。拜香舞有武拜香和文拜香两种。“武拜香”是由男性少年24人组成,身穿白底黑镶边紧排纽武士衫裤,头带英雄巾,脚穿黑布小圆口鞋和纱袜,右手握香凳,边行走边做出各种整齐的舞蹈动作。队伍中也有人吹……[详细] |
![]() | 狮舞,又称玩狮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群众娱乐形式。狮头是用牛皮仿真狮头部模样订制而成。狮身是用红布或花布制作,缀上花条或花布块,以饰美观;缀上染成绿色的麻作狮鬃,以饰威严。表演时,两人钻入“狮衣”内,一人舞狮头,一人做狮尾,首尾相连,配合默契,不仅显示了“百兽之王”的威武雄壮,而且还能表演出真狮的各种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好的表演者,能演出惊险的场面,扣人心弦,更是令人提心吊胆,心惊肉跳。民间不仅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且把它神化了。如果有“百兽之王”的光临,就可以化百凶为一吉……[详细] |
![]() | 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俗称“调龙灯”。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记载,平湖龙舞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清初时平湖地区就有舞龙的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或当地庙会时表演,尤以春节期间为多,寄托百姓祈求吉祥如意、来年丰收的愿望。平湖舞龙种类丰富,多姿多彩,有青龙、草龙、布龙、竹篾龙、金龙、水龙、赤龙、九彩龙等。舞龙的制作非常讲究。龙身由若干节组成,一般大龙九节、小龙五节,外面裹以绘有龙纹的布。龙头大小、轻重不同,按舞者膂力而定,一般重量约十五公斤左右。因在龙头内点烛,故称“龙灯”。平湖龙……[详细] |
![]() |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类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据老辈人说,远景舞九狮是上世纪初传入的,主要是在庙会中舞,解放初土改时尤盛,《温岭县志》亦有记载。舞九狮表演前,先是麒麟嘴喷火焰绕场,以开路、驱散人群和扩大场地。麒麟所喷火焰是用 和木炭粉以一定比例加细铜粉等制成。接着由一人手持棒球,手动球转,引出母狮,八只小狮随后跟上。母狮先作谢礼动作,一般为三鞠躬,……[详细] |
![]() | 扇鼓起源于汉代,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遍及城乡各阶层,明未清初流传到赵县一带,主要分布在城东杨户,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章等地,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赵州扇鼓的鼓面为圆形,鼓柄下端弯成云钩状,钩的左、中、右三处各吊三个铁环,共有九个铁环,铁环表面突起螺旋状棱形花纹。正如老艺人所说“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扇鼓的表演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即独唱和对歌形式、故事形式、说唱形式以歌舞形式。其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详细] |
![]() | 在易门,地会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参与性强,是民间几种传统舞蹈形式的统称。每种舞蹈都有特定的服装、道具和动作套路。地会舞蹈具有舞姿轻盈、婀娜妩媚、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等诸多亮点,深受易门群众喜爱,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据史料记载,地会舞蹈是清末民初从昆明、安宁等地传入易门的,主要流传在龙泉、六街等地。传说中,组织地会活动,是为了让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与民同乐并展示她们的才能,以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地会舞蹈主要由龙灯、狮子灯、旱船、大头宝宝、蚌壳灯、毛驴灯等舞蹈共同组成,每种舞蹈都有……[详细] |
![]() | 耍龙舞也称“耍龙灯”,历史悠久。据《陕北文化概述》中介绍:它起源于黄帝时期,传说当时有一种《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龙的形象,耍舞龙的习俗,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喜欢的民间舞蹈。关于龙的形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的制作,首先由竹条扎成龙节,然后节与节相连便成龙身,表面糊上纸或布,再画上色彩,龙眼装有灯泡由人掌握时灭时明,下面装有供舞龙者手持的木柄。耍龙舞一般是新春正月、大型庆祝活动中在街头或广……[详细] |
![]() | 内邱扇鼓腔是流传在内邱北部中张村、高望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因表演时边舞边击鼓歌唱而得名。根据《河北舞蹈志》记载,内邱中张村老艺人李志春讲,扇鼓腔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无史料可证,只有凭借艺人传说,可以看出其在中张村早已盛行。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作娱人表演,即小生六人,如同戏曲文小生打扮,右手执鼓键,左手执扇鼓。二十日作娱神表演,当日早上,扇鼓队要到村南岗上接城隍爷。届时在会首率领下,四壮汉担着供桌,上置供品。其后,有八人抬着的大轿子,后随旗队、仪仗、扇鼓队及高跷、旱船、小车会、龙……[详细] |
![]() | 在冀南邯郸丛台区,每逢民间庙会,就有以扇鼓舞作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扇鼓的基本鼓点有单点、双点、一花点、半拍击点、小碎子点等。所用曲调以民歌、小曲、地方小唱腔为主,表演形式单人多人均可。表演时,演员手持鼓键、随唱击鼓表演,走唱、坐唱、独唱、对唱因情间用,其台步轻快,造型优美,节奏和谐整齐。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马鞭两种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详细] |
![]() | 舞狮是广场和沿街表演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泗阳广为流传,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的- 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舞狮艺术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它原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艺术在中国也就有了一席之地。另外,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唐稿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