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山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发源于该市西区长洲村,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这种自发的即兴舞蹈,是中山本土独特的民间艺术。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将醉龙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为重点保护对象,2008年醉龙省级、国家级申遗相继成功。黄焯根老人也被定为醉龙的传承人。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要举行舞醉龙巡游活动。原舞醉龙是舞龙者拜祀过程中随意舞动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道具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觉清醒,则持酒埕者必从旁强……[详细] |
![]() | “舞春牛”发源于信宜的径口镇,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又流入与信宜径口接壤的广西容县及玉林、北流、合浦等地。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开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不能舞,后来由当地一位姓李的秀才(名字不详)按照《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一条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布拼缝成牛身,由男、女2~3人演唱牛娘调,春牛则用1人舞牛头,1人披牛衣舞牛尾,由八音锣鼓开路,春牛居中,舞蹈队在后,边走边舞……[详细] |
![]() | 鳌鱼舞流传于电白县树仔镇山美村。树仔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的东南边沿海地区,依山靠水,海岸线长达公里。全镇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鳌鱼舞》深受当地群众青睐,约有500多年历史。属道具舞,以竹、纸扎裱成雄雌一对鳌鱼和鲤、鲢、鲫、虾、蚌等道具,并饰以各种色彩,雄鳌全身金鳞,雌鳌银鳞,在阳光和灯光的映照下闪闪放光。舞蹈时,舞者将鱼道具套入,肩部承托鱼身,以肩、臂、肘、手操纵鱼身作杨高、俯低、左摆、右旋、口部开合等动作,配合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详细] |
![]() | 东肖舞狮东肖镇舞狮是当地老百姓偏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相传明末清初,东肖坊间就已经流行舞狮了。东肖老百姓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子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详细] |
![]() | 电城《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电城镇《高脚狮舞》起源于明未清初,由电白县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的。据记载,明末清初,在当时的电白县电城镇,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十分兴旺,人们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教授武艺。当时,城内的卫生条件很差,瘟疫流行,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人亡。有一次,为了庆祝消除了灾难及“神诞”,有关部门组织举办晚会,要求电城四街各出一套自编自演的节目。“健园”武馆的马德良师傅接受了此任务。有一天……[详细] |
![]() | 舞火龙习俗是白云区传统的中秋习俗,群众基础深厚。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目前,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每逢中秋前日,村民用竹篾、榕树、草藤等扎制成一条长龙。在中秋节傍晚,村里的舞龙者将长龙抬到祠堂,点燃香火并插满龙身,举行隆重的舞火龙仪式。之后火龙出巡,舞龙珠者前后倒走,左转右跳,引动龙头摆动龙尾,游街过巷。村民拜祭火龙,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详细] |
![]() |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群体舞蹈,源于傩文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而成。舞者从脸谱到衣饰,都按梁山泊好汉形象化妆,双手执木棒相互击打,以锣、鼓、号角伴奏,吆喝起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极具阳刚之气。……[详细] |
![]() | 从化水族舞是从化市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草塘社多处地方辟有水塘,农民形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自发组织队伍表演以鱼虾蟹蚌为主体的水族舞。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组队表演。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民喜爱。……[详细] |
![]() | 东海舞龙是陆丰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之一,表演时以正字戏、吹打乐伴奏,龙身长56米,代表了56个民族,随着雄壮的鼓乐,巨龙翩翩起舞,游龙戏珠,场面非常壮观。……[详细] |
![]() |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年之久。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详细] |
![]() | 从化猫头狮客家狮又叫猫头狮、獬、豸,狮头形状似猫,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种流传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比较少见的民间狮子舞。在宗族礼仪、神庙滩头祭祀、拜年贺寿时,在从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年初一、初二,猫头狮队大多围绕村头门楼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猫头狮舞造型、舞步动作、鼓乐与一般狮舞不同,狮头造型较一般本地狮头小,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草,生气盎然。……[详细] |
![]() | 赶黑驴是在利辛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为舞者足踩高跷,身负一以竹木为骨架以黑布蒙皮的黑驴道具翩翩起舞,后跟两至三个后生手执皮鞭,挥的皮鞭价响,做赶驴状,其舞姿热情奔放、其动作激烈夸张,表演内容诙谐有趣,让观者开怀大笑。赶黑驴仅一人骑驴一人赶驴即可成戏,亦可多人骑驴,多人赶驴。两人表演黑驴舞主要是在踢、跨、跃、翻、扭等动作上下功夫,骑驴者穿着高跷腿身负黑驴做翻滚动作,而赶驴者则要后仰倒下,穿着高跷腿起身,动作难度都很大。集体舞的黑驴舞则是讲究各种队形,队形忽散忽合,时而一字长蛇,时而……[详细] |
![]() | 麒麟舞起源于古老的麒麟图腾崇拜,是人们在当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鉴珠江三角洲的狮舞和武术等动作和技巧,培植起来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麒麟造型根据古代传说,塑造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生动传神,舞动时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当今在南沙区黄阁镇、从化区等地仍广泛流传着麒麟舞,仍是当地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活动。……[详细] |
![]() |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打莲湘在本地流传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而且因为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近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成立“打莲湘”表演队,对服装、道具、表演形……[详细] |
![]() | 牛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工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有立春之日送勾芒土牛之俗。《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七中详细的记载了清代皇家迎春之礼。旧历上也多印有芒神春牛图。立春之前一日,有司筑泥造芒神、土牛,涂之以丹青,堆之以春山;立春之日,芒神土牛出,导之以鼓乐,至官府造春棚前,众人祭祀,后鞭土牛,须臾即毁。清代前中期,客家人从粤北陆续迁入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将立春之日迎芒神土牛的仪式衍生为舞春牛,祈求六畜兴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