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花梆舞
  花梆舞的花梆最早俗称竹梆,历史源远流长。主要产生于我县山区一带。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果实,上山组织围猎,携梆带叉,驱赶和猎获野兽,并在间歇时以此为乐。每年的九月初九举行篝火活动,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成果。这一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竹梆的产生,据说是农民为了保护地里的红芋(也称甘薯)不被野猪所吃而创造的,首先是棍子驱赶、杂芭毛人、敲棕树筒、看夜、竹棍敲击大石头,再到小竹棒敲打竹筒,形成竹梆。最后演变成花梆舞,花梆舞的围猎野猪,钢叉飞舞,梆声激越,锣鼓喧天,众青年围追堵截,……[详细]
夹板舞
  夹板舞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收奖。……[详细]
弄腊舞
  弄腊舞,是居住在靖西安德镇马拔村开垦屯,壮族群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弄腊节(圩)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弄腊是壮语,即闹锣的意思。弄腊节,是马拔村民纪念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村民敲锣打鼓,跳起“弄腊舞”,以示纪念先祖开辟发展马拔住地的功劳。 弄腊舞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安德镇马拔村在历史上相对封闭,与世隔绝,故弄腊舞的流行相对较窄。但本村的人对弄腊活动的历史却用口头形式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据说,在宋朝皇佑年间(约在公元1152年间)壮族农民首领侬志高率众反宋,在安德州(今安德镇)……[详细]
五河旱船舞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旱船舞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旱船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活泼生动,表演者通过撑船、划船、顺风行……[详细]
周至竹马
  竹马是周至常见的民间舞蹈之一。但楼观鹿马村的竹马明马钻篾却与众不同。舞时,上场8匹马,每匹马前胸和臀部点有蜡烛,马跑起来蜡烛不灭不倒。所跑的队形有:白马分鬃、老龙缠树、4盏灯、钓花、长虫蜕壳、里摞城、外摞城等。当跑里摞城、外摞城时,领队者手中持8根2丈长的细竹篾。竹篾的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4马顺时针跑,4马逆时针跑,不管跑多少圈,8根竹篾不乱不散,观者无不惊奇。……[详细]
金鳗起舞
  金鳗起舞用鳗鱼烧烤而成,色泽金黄,味道浓郁,香气四溢,形似游龙,宛然而行,动感十足。……[详细]
左江采茶舞
  左江采茶舞为壮族民间节庆舞蹈,又名“壮采茶”,普遍流传于崇左壮族地区,主要是江州区以及扶绥县、龙州县。 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爱情,表现人们的欢乐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传教和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恭贺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娱乐大众。 集体舞,主要内容是表现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主题是茶园劳动,故名。舞者有男有女,男者称茶公,女者称茶娘,手持彩扇或兰花灯、手帕等。由一两个茶公领着一群茶娘载歌载舞。茶公动作幽默有趣,茶娘舞姿……[详细]
舞阳杠子馍
  舞阳杠子馍选用精细白面揉和上百遍,并用粗木杠子反复挤压面,使面更加精细,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底色泽金黄,厚达半寸;卷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食之劲道,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详细]
春榔舞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牛皮鼓伴奏,响声在群山中回荡,十几里外都可以听到。新加坡多次到县、地区演出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中国民舞集成、广西》丛书,1989年9月被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拍成电影向国内外发行。1992年11月还被中国首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到桂林为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演出,历时一个多月,……[详细]
东莞龙舞
  东莞舞龙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勾画,有金龙、银龙,长十多米,更有的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还有凤岗的火龙、常平的旱木龙,和流传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大朗镇的女子舞龙队最为出名,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龙舞,也称“舞龙”。龙舞源于求雨,后来成了祈求吉庆的舞蹈。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节后一天,天高气爽,广东开始舞龙。龙舞最平常的当然是纱龙,用薄纱制作,缝金银胶片,有金龙、银龙两种。用竹编纸糊成龙头、龙尾,用……[详细]
瑶族布袋木狮舞
  三水瑶族乡位于连州市的西北部,东与本市瑶安瑶族乡相连,南接本丰阳镇,西与湖南省的蓝山县交界,北与湖南省的蓝山县、临武县接壤,总面积1381.1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23人,其中瑶族人口1500人。布袋木狮是瑶族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稍成长方形状。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被用一黄布袋,内可藏若干人。木狮舞动,鼓乐齐奏,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啯”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详细]
三角麒麟舞
  三角镇位于中山市东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历史上,村民以捕鱼和耕种为主。麒麟舞是三角镇先民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岁时习俗民间舞蹈。从清末开始,每年农历年底前,三角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扎作好麒麟。到了腊月廿八,民间就为麒麟进行点睛仪式,并为麒麟开口。到了农历年三十晚上,舞麒麟者就来到村中一棵大树前拜土地,烧爆竹、采青、打锣鼓,再回到祖师牌前将青吐出。到正月初一至十五连续15天,舞麒麟者就会到村中祠堂以及家家户户门前进行舞麒麟。麒麟所到之处,每户人家都烧爆竹迎接,……[详细]
小金口麒麟舞
  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位于惠州北部,与博罗县交界。麒麟舞是小金口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它以其夸张、戏剧性的舞步,诙谐逗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沙仙”故事情节,极具生活气息的动作内容,令人捧腹大笑,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和喜爱。小金口麒麟舞,极具东江本土风情,其表演套路充满了诙谐幽默,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八仙桌上采酒青”等为内容的客家麒麟特色。由于小金口麒麟舞的内容丰富多彩,表演时间长达近一小时,因此,对身体和体力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据了解,表演麒麟的师傅,在……[详细]
黄圃麒麟舞
  黄圃镇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区。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蹈动作。后来,根据“桅杆青”的特点,黄圃一带的村民在新屋入伙时,也将“青”从二、三层高的楼层中吊下来,让麒麟来“采高青”,至今在黄圃横档村流行的“采高青”,就是从“桅杆青”中发展起来的。黄圃麒麟舞表现人们对欢乐祥和、幸福吉祥生活的祈求。在传统上,村中的新屋落成、结婚、新船下水、新……[详细]
余姚犴舞
  犴舞是越地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说明余姚犴舞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余姚犴舞具有流传古老、形象独特、传播较远、舞法独特的显著特征。犴舞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静态图腾阶段,秦以前皆属于此类,二是初动阶段发展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