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铓鼓舞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铓鼓舞流行于建水县境南部坡头、普雄两个乡,8个哈尼族村寨,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铓鼓舞古朴深沉,粗犷豪放,韵律新颖,表现出哈尼人民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勤劳勇敢、淳朴豪迈的性格。铓鼓舞于2014年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黄骅麒麟舞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区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一带农村,现有6支表演队,以大王庄为主干,分别活跃于大王庄、小王庄、桃园、卸甲、同居、乾符等地。每年元宵节人们舞起麒麟,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产生于明代的民间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龙头、鹿身、马蹄、牛……[详细]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和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一龙生九子”的神龙图腾文化按照民间信仰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等物。创造了“火龙灯舞”。为了使火龙神奇的表演故研制了独特(秘密配方)的火药,这种火药的热量低,火焰艳丽夺目。火龙流长,喷射有力,可烧龙灯又可烧舞龙者之肉体,因此火龙灯舞融龙、灯、舞、火焰于一体的神、奇、美、妙和惊险的舞姿,火龙灯的制作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置灯而成。结构为“四部……[详细]
沙头角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有锣、鼓、钹、锁呐、螺号等。……[详细]
采茶扑蝶舞
  采茶扑蝶舞,原名扑蝶灯,是流传在祁门西乡彭龙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曲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最初在元宵节闹花灯时表演,由4个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作拍蝶状,且歌且舞。唱词为一年里十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意在欢庆新春佳节的同时,安排好一年的农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经过县文化部门整理编排,1955年5月参加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会演,获得节目奖和演出奖。1956年元月,省《会演通讯》第5期予以……[详细]
大船坑舞麒麟
  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约开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大船坑“舞麒麟”作为当地客家人的几百年来民间传统喜庆、祭奠等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该项目较全面的、完整的继承了“麒麟舞”套路和表演技法,并一代代得以传承,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5岁。大船坑的“舞麒麟”一般长六米。麒麟头部用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部可以翕合,其身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新制作好的麒麟首先要“开光见青”——即凌晨时分在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香,……[详细]
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
  吉林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是乌拉陈汉军常氏、张氏家族在以祭祖为大宗的家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常氏家族称其为“花鼓”,张氏称之为“太平鼓”。汉军旗香祭礼的历史渊源较为复杂,总体上说源于汉族,其发端可追溯到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期,是东北汉族烧香祭祀亡故沙场祖先,将其魂魄召回家乡故园的经典样本。随着陈汉军旗人的满族化,其烧香祭祀开始受到满族萨满祭祖习俗影响,逐渐以戴神帽、摆腰铃、跳单鼓舞的方式进行了。祭祖场地从室内转到室外,有了动物神崇拜,服饰、音乐皆趋近满族;神歌虽然完全用汉语咏唱,其韵调哀婉悲凄却同萨满……[详细]
直溪巨村舞龙
  直溪巨村舞龙生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源于巨村,且龙身大而特长,故又称巨龙。元末明初,刘基(刘伯温)在巨村坐塾馆任教时,曾潜心研究天象地理,为辅佐明太祖逐破折风水,指点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桥。为求太平盛世便引导巨村人兴起“龙会”,以舞龙娱神娱人,以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此后代代传延。明初,巨村舞龙曾晋京入宫,明太祖朱元璋看表演后龙颜大悦,钦赐御笔“巨龙巨也”。巨村舞龙初时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长约15米至30米左右,由七八个人或近20个人舞动。此后数百年间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在清末逐步改为以竹……[详细]
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全堂狮灯”是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详细]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是一种具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永年县的临洺关镇六道街,兴始于唐代初期。据记载,隋末秦王李世民在临洺关西五里处之娄山驻军,与在永年称王的窦建德对阵打仗,后李世民取胜,建立唐朝。李世民登基,并开创贞观盛世,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临洺关造观音阁,民间大庆,结花插桌,锣鼓开道。之后,抬花桌便延续下来,成为民间欢庆丰年、节典盛庆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花桌制作有独特的传统工艺,一般重达二百余斤,在类……[详细]
黎川舞白狮
  黎川舞白狮(第四批国家级)舞白狮是黎川县日峰镇下桥村一种民间灯彩,相传从元代流传至今,因下桥村座落在县城的西北方,故又称“西方白狮”。以前,黎川共流行白狮、黄狮、黑狮、红狮四种,以白狮为王。白狮制作精细,造型雄壮魁梧,动作舒展优美,刚柔相济,伴随着多变的打击乐,上下翻舞,大有气吞山河之势。黎川有喜庆必放炮竹、舞白狮的习俗。据87岁老艺人讲述,舞白狮早在晚清时就已在黎川盛行,大年初一狮子拜屋有“旺屋”作用。舞白狮活动由掌龙珠人召集和主持,狮队一般由20人组成。雌雄成对出现。两狮在掌龙珠人的引导下,……[详细]
深圳舞麒麟
  深圳舞麒麟,是当地流传下来相当普遍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吉祥动物。早在200多年前,新安县(深圳市前身)的观澜、黎围、龙岗等客家地区,崇尚武术,风行舞麒麟。如果哪条客家围没有舞麒麟、不懂武术的话,哪个村的青年就被看不起。每年除了固定春节期间在本村和前往深圳墟、南头、香港新界等地拜年表演外,平时族人婚娶迎亲、新宅落成等民间活动,都邀请麒麟舞前来助兴庆贺。观澜镇松元厦村“舞麒麟”队伍中,清朝就出现了陈国宾和陈觐高2名武举人和12名武秀才。观澜的“舞麒麟”经过200多年,已传承到第六代。……[详细]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广东省深圳市的汉族传统舞蹈,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村。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每逢春节拜年、娶妻迎亲、新宅落成等喜庆活动受邀表演。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永胜堂麒麟舞的传统表演约1小时左右,主要包括舞麒麟和武术表演。永胜堂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详细]
松岗七星狮舞
  松岗传统“七星狮”是南派狮子最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它具有文武双全的特点,武狮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鲤鱼型、踩砂锅型;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这些玩法具有沿海岭南鲜活的特色,在去年6月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表演中给人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代表人物是文琰森,艺名:文琰,生于1938年,今年70岁,祖籍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8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醒狮团学艺。四十年代初期他拜在正式“七星狮”的传承人焦贤师傅门下,专攻“七星狮”。他很快就学有所成,学成后他回到家乡松岗,在宝安一带传承“七星狮”,在松……[详细]
南丰傩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随着“乡傩”的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