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信丰瑞狮引龙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名片,即是送富、送福、送吉祥到主人家的意思。外出表演时将铭牌放在主人家祠堂牌位前,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详细]
泉州刣狮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刣狮”已有几百年历史。“刣狮”,闽南话“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刣狮”有不同的套路表演方式,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表演阵法。泉州“刣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详细]
大余南安罗汉舞
  大余南安罗汉舞(第三批省级)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罗汉头、猴子、罗汉崽三种形象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儿童。罗汉头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征神灵,并集男女两性于一身:如罗汉头头带假面具,假面具上画有雪白的眉毛、胡子、寿须,是一个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体态肥硕,特别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拟女性怀孕状。在情节表演中,罗汉头有“迈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动作。罗汉头迈老人八字步踩台是选择播……[详细]
上栗傩舞
  上栗傩舞(第三批省级)上栗傩舞的表现成分可具体划分为动作、姿态、步伐、技巧四个方面。上栗傩舞动作风格独特,舞姿和步伐优美精湛,变化多端,其表演技巧套路清晰,结构严密,布阵精巧,线点流畅,跳跃得体。上栗傩舞还伴有念白和音乐等表演艺术。上栗傩舞2010年入选为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详细]
安源傩舞
  安源傩舞(第四批省级)高坑镇新华村,曾是唐“东海平浪王”杨泗将军抗击贼寇的战场。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且镇内分布较广。唐、葛、周是傩事话活动中尊奉的主神。高坑傩舞俗称“仰傩神”“耍傩神”,又因舞步必须踩在锣占上而称“踩锣”。“耍傩神”分四步进行,请神、出庙、跳傩、封洞。每年腊月二十四至元宵节傩队的主要傩事活动,跳傩的人员净身洁手,到庙内穿服装,戴面具,开始每年的跳傩活动,到各村挨门沿户“扫堂”驱邪,一路锣鼓遍爆齐鸣,每个傩面具有一段舞蹈,舞名以面具神名而定。现……[详细]
芦溪年丰狮
  芦溪年丰狮(第三批省级)芦溪年年丰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原先用竹蔑扎制,现用玻璃钢翻制,内装操持起舞用小柄,狮眼用蛋壳或乒乓球做成,顾盼传神,栩栩如生,而狮身披金黃、橙、紅色毛。年丰狮一般是8个人,4个舞狮,1个耍绣球,3个伴奏。雌狮雄狮成对出現,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二人舞一头狮子,由裝扮成武士的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帶的狮球。年丰狮属北狮一派,又融文狮和武狮为一体,不仅有擦痒、0毛、抖毛等小动作,还有跳跃、翻滚、腾转等高难动作,其中高台阵势最为惊险。用桌、凳搭成高台,雄狮与舞狮球者……[详细]
贵溪畲族马灯舞
  贵溪畲族马灯舞(第三批省级)贵溪畲族马灯舞,亦称灯舞。是畲族古老的地方舞种,历史悠久,由元末传至今日,它是畲族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结晶。马灯舞表演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是畲族人民谢祖祭祖、新春闹春、庆贺丰年、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目前在贵溪市樟坪民族乡仍保留这一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明代中期,畲族人由福建迁入贵溪,分散居住樟坪江浒山半山腰。为防御灾祸,不受外族人威胁,镇守族土,保佑畲民安居乐业,畲族长者从旧地请(搬)来了祖先圣人坐阵案头,“设坛”开始跳……[详细]
蚕灯舞
  蚕灯是灯舞的一种,原是溆浦县大华乡小黄、竹园两村张姓家族的族灯。主要流行于溆浦县大华乡、龙潭、葛竹坪等乡以及小黄、竹园、潘岭、百家园、红岩、白沙等村。蚕灯的历史已无文史资料记载和考证,据小黄和竹园两村张姓族谱记载,张姓的祖先龟龄公居住在湖北荆州石首县(今石首市),在那里种田养蚕,后迁至贵州黎坪生活了四代,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六代祖公的遗孀蔡氏太婆从贵州黎坪迁至现在的小黄,因小黄的地理条件好,适宜种桑养蚕,于是在此定居下来。传说明弘治年间的一个仲夏,眼看绿油油的庄稼有被毁的危险,人们心急……[详细]
瑞狮
  瑞狮(第二批省级)瑞狮是定南客家每逢年节喜庆家家户户都盼望瑞狮登门送瑞纳祥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历史,该文艺形式早已成为我县客家民间文化习俗。明·隆庆三年,我县历市镇砂头村舞狮艺人、武秀才张赞香对“定南瑞狮”表演形式进行了较大改进,以《西游记》中“沙和尚引狮”为故事情节,以“进门狮、会狮和“四大引”(即: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为表演形式,以“三下丢、七星板”等曲目为节奏,增添了大盘罗鼓,其舞蹈以跑跳投、蹲缩窜、滚摆蹬等动作,模仿狮子各种姿态,时而惊慌闪躲鞭炮遁逃不止,时而镇……[详细]
崇义舞春牛
  崇义舞春牛(第三批省级)我国是农业国,素来重视农耕。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规定,皇帝和各级1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礼,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举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动。崇义“舞春牛”的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动是在每年的立春时节,村民们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成河神,在河上装灯彩,各家各户把河神请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前进行参拜,以保一年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崇义县上堡乡唐姓明朝正德年间从湖南迁入本地,同时带入了这一民间古俗。后来,此俗流到民……[详细]
芦溪南坑车湘傩舞
  芦溪南坑车湘傩舞(第三批省级)芦溪傩以车湘傩为代表,因它有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在国内也是罕见。车湘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始建于唐代的傩庙古朴雄壮,傩舞粗犷诙谐,傩道具、面具、服饰更是庄重古朴。傩庙中至今保留了一套民国辛已(1931年)冬月沐恩居士周瑞华敬献的短装,所存最早面具迄今已有400余年,堪为古文化之瑰宝。当地无论童叟,均会耍傩,成为群众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傩班应乡民之约,戴着香樟雕刻的各种面具、燃放鞭炮,抬着傩王爷上轿,点着香火,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扫堂……[详细]
泰和华盖双狮舞
  泰和县万合镇位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东岸,东临吉安市青原区。万合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篙薯、车前子、西瓜等名优特产。镇内的华盖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战场。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联合当地乡民在此抗击元军。华盖山田段村历来有舞狮的传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在文天祥抗元兵败后,华盖山村组建了舞狮队,既是继续传承民间武艺,也是祈求天下太平,更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并以此表达村民们誓死抗元、保家卫国的决……[详细]
永丰傩舞
  永丰傩舞流传于永丰县陶唐乡邱坊村,当地人又称“麻婆送子”“接钟馗”“麻婆舞”。其独特而古老的跳跃式弓步、双脚跳、三步跳等傩舞动作,把“钟馗驱魔”“麻婆送子”等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种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形式简练夸张、民俗内涵丰富的传统祭祀舞蹈。《邱氏族谱》记载,明嘉庆二年(1524年)邱坊人邱文学任山东御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惩办过不少1污吏和劣绅恶霸,人们美其名为赛包公。但年过40却未生育,且夜夜恶梦缠身,苦恼不已。延医问药、遍寻良方无果。后在江湖术士指点下,参拜钟馗庙,祈求保佑。此后……[详细]
仰天岗双狮吐球
  双狮吐球又名章家狮,是今新余市城南四眼井一带及仰天岗北麓下枥村章姓家族祖传灯舞,从南宋(1205年)传入至今800多年。它是一种祈福求顺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新余市民间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该舞由新余古县城北门(今新余市区城南玉几山巷、万家巷、四眼井一带)玉几山下的章家村发源。耍新年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有舞滚龙、打拳、唱三脚班、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那时地方花鼓演出等活动频繁,县城附近村庄每逢“菩萨出案”“天花会”、正月元宵等节庆时,朝拜场面尤为壮观,南……[详细]
进贤罗家狮舞
  罗家狮舞是流伟于进贤县温圳地区的一种民间灯彩。清末道光年间,由本村习武艺人罗享樟始创,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罗家狮舞分文狮与武狮,又称罗家“双狮舞”。狮舞为两人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分别由拳术、大刀、双刀、棍术者引领而上,既有龙灯舞的翻、滚,又有狮舞的跳跃、攀高、惊险。在表演上,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轻松、洒脱。武狮着重于武功技巧,动作威武、凶猛、彪悍。到上世纪50年代,在原来狮舞的基础上,创作了“徒手破狮”等一套动作,开始把武术和舞狮完美地结合起来表演。上世纪60年代后,经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