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宜黄神岗傩舞
  宜黄神岗傩舞(第四批省级)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直至现在,神岗傩舞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开傩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详细]
龙舞(盐亭梓江龙)
  梓江龙梓江龙又名(手龙),是盐亭县民间古今传承的一种民俗传统龙舞,在茫茫梓江沿岸繁衍生息的先民们,由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和发展成为梓江水文化为主题的传统龙舞“梓江龙”后经过代代相传,对其工艺制作,表演技巧,迄今有562后的历史。历史简介浩渺的梓江发源于梓潼经盐亭、射洪,在射洪汇入涪江。全长286公里,在盐亭境内约占110.7公里,而在梓江入口的安家镇,古称鹅溪镇,是西晋是古渭水渭水县旧址,江面宽达200多米,是梓江流域较大的水码头,又是盐三台、梓潼、射洪的交界集市,非常繁荣,常言道:“近山吃,……[详细]
灯舞(羌族麻龙马灯)
  羌族民间舞麻龙马灯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表面绘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大院子,为了迎接耍灯的,一般都燃起香、烛,待灯耍过之后,几家人都一齐端出白生生的馒头,甜蜜蜜的醪糟,……[详细]
银坑甑笊舞
  甑笊舞是仅限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演出前,每个舞者燃香烛,喝酒。后由几位长者唱船歌。众人唱和,唱完一段,接赞语。然后起舞。舞毕,燃鞭炮,再反复唱歌、舞蹈。反复十一次,谓之“十一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时,再舞四十……[详细]
黎围舞麒麟
  黎围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部。罗湖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吉祥动物。麒麟舞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带来的民间舞蹈。黎围村坐落在深圳梧桐山下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是罗湖、福田去龙岗、惠阳必经之地。早在清光绪32年(1906年),黎围村青年崇尚武艺,其中郑虎臣、郑耀臣兄弟俩去江西、福建武夷山拜师习艺,得到麒麟舞真传,跟师傅行走江湖几年后,回到黎围村后分别传授给下围郑宠传和上围郑裕彬。当时村里七、八岁以上男孩三十多人跟他俩学,两伙麒……[详细]
泉州踢球舞
  泉州踢球舞,俗称“贡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称直观地反映了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脚踢球,以手抛(贡)球,和以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头、脖等碰球、接球等。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汉刘向《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也材也,皆为嬉戏而训练之。”汉王室所藏的军事书籍中有一部《蹴鞠新书》,《后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内。古汉语“蹋”、“蹴”即“踢”,“鞠”即“球”,“蹋鞠”、“蹴鞠”即“踢球”。这种游戏后来演变为两个分支,……[详细]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详细]
龙舞(盐亭桃子龙)
  “桃子龙”是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桃子龙”造型独特,型似蟠桃,舞动方式也与其它龙种大不相同,多用于喜庆、寿诞场合,取“仙桃献寿”之意,因此,俗称“桃子龙”。由于历史原因,“桃子龙”已基本绝迹,在盐亭偏远地区,仅存极少数尚对“桃子龙”有所了解的古稀老人。《四川省舞蹈志》对盐亭桃子龙有文字记载。……[详细]
龙城舞麒麟
  龙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地带。龙城舞麒麟是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麒麟一直以来是客家人所崇奉、喜爱的祥瑞神兽,寓意平安、祥和,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龙城舞麒麟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每逢新春佳节及其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舞麒麟以示庆贺,祈求平安大吉,国泰民安。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项开张准备工作:采青、点睛和拜祖,进行隆重的开张仪式,仪式过后才可以开始舞麒麟活动。每年年初二(当地客家人俗称开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舞麒麟活动的0,各村及各家各户都会请麒麟队来拜年。人们在村里祠堂和各家……[详细]
火狮舞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殊不知“火狮”的表演使村民们喜欢无比,之后许多村庄也纷纷前去请这位首创“火狮”的纸扎师傅制作,于是,“火狮”这一民间艺术在岭北流传开来。“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他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详细]
昌都锅庄舞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详细]
傩舞(跳五猖)
  郎溪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该县的历史文化首镇——梅渚镇,位于郎溪县最北端的胥河南岸。胥河流经梅渚镇的定埠村段,全长只3.2公里,却是今日梅渚与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的分界河。两千余年来,这里虽有水域的便利,却一直水患不断。时至西汉,大禹后裔张渤,领众在这里疏浚治水,以期两岸人民,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岁岁丰收。可惜事业未竟,张渤即逝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谋益的治水英雄,一千余年间历代吴越各地对张渤的祭祀频多,而其中形成于胥河南岸的梅渚镇《跳五猖》尤为突出。南宋至民国祭祀张渤之盛……[详细]
湛江人龙舞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详细]
福永醒狮
  据福永镇志介绍,在福永,舞狮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溯到清嘉庆(1796-1820)年间。那时的福永,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邻珠江口,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一些渔民便以竹、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庆祝丰收和祈祷出海平安。于是舞狮活动逐渐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其中福永的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厦五个村的醒狮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普及醒狮这个传统运动的发展,村委班子对醒狮高度重视,专门拨出专款并提供训练场地,从1993年起,政府都组织他们参加……[详细]
连山斗牛舞
  湘西南会同,地处怀化市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在连山的斗牛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连山斗牛舞起源古老,流行在会同县连山乡、团河镇、高椅乡一带。是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图腾舞蹈。它与神农炎帝时期的原始农业和牛耕种植水稻有关,而会同先民是南方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因此,斗牛舞的原生态应是远古初进入犁耕时代,距今已是近五千年。斗牛舞表演人数为八至十六人不等,有牧童二人,每头牛由二人扮演,一人演牛头,一人演牛尾。也有三人表演的,两人执牛头格斗,一人扮罗汉。连山斗牛舞表演时没有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