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舞草龙
  草龙求雨仪式,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该仪式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详细]
钱鼓舞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详细]
手狮舞
  据当地民间艺人回忆,手狮舞的流传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历史。手狮舞源于狮子灯,当地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镇上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欢乐,尤其是途经大户人家门口,摆开场子,尽情展示狮子灯,于是手带狮舞逐渐产生,成为当地别出心裁的民间舞蹈。马桥人又将此舞带到周边乡镇去行街,使其扩散四方。1911年前后,民众为庆贺辛亥革命,在北桥地区(时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集灯示庆。而北桥警署严令禁止,引发众愤,舞狮者将灯具扔进署庭,引起一场大火。这“火烧警署”之……[详细]
临北狮子舞
  五河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临北狮子舞一般在春节、春会和大的庆典中作广场表……[详细]
商城花伞舞
  商城素称歌舞之乡,歌舞的数量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很有艺术特色。其中商城花伞舞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大别山民间舞蹈的风格。 商城花伞的道具是以当地油布伞骨架,用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伞上面饰上彩蝶、彩蜜蜂、彩花,伞边用线织的彩穗装饰而成。表演形式:刘二姐打着花伞,丑婆、小丑伴随左或右,舞蹈与花挑大同小异。舞步系用十字步、垫步、搓步、碎步、错步。动作有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拍肩、抖扇等。音乐也用“踩八板”,唱腔选自民间小调《十把扇子》、《玉美郎》、《白牡丹》、《垂金扇》等,用丝竹弹……[详细]
顺河舞龙
  一、简介“龙”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图腾,先人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的记述,尤其是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舞“龙”成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顺河舞龙是广泛流布于宿迁市宿豫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集体舞蹈,早在清末顺河一带民众已形成舞龙队,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集武术、鼓乐、戏曲和艺术于一身,动作千变万化,配以龙珠及鼓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0现的时间很早,而且舞龙含“祈年”的意思,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中……[详细]
潼河龙舞
  一、简介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舞也称舞龙,也有称之为舞龙灯,因表演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图腾,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后衍生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龙的史料记载和传说众多,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各种天相和自然灾害的……[详细]
洪武花棍舞
  一、简介洪武花棍舞是长期活跃于泗洪县境内及淮河沿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出现于泗洪县西南岗的四河、峰山、孙园一带。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因家贫雇给本地财主刘大秀放牛。在放牛生活中,朱元璋每日与牧童伙伴以放牛棍对打、戏耍,舞棍玩耍的方式,逐步形成套路。后在民间长期流传形成这一舞蹈形式,故名洪武花棍舞,有的地方也把该种舞蹈称莲湘、金钱棍或霸王鞭。它以动作豪放、阵容庞大、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当地群众中得到普及和传习。……[详细]
崇仁麻鸡舞翩翩
  麻鸡是江西省崇仁县一大特色优良地方鸡种,全国十大名鸡之一,该县近几年来把麻鸡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来抓,采取“政策优惠、因势利导、扶持发展”的措施,把小麻鸡办成了大产业。2000年,全县麻鸡生产专业户达到1240户,麻鸡饲养量达4000多羽,外销3100万羽,加工转化500万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0多元是来自麻鸡的。 施龙头带动战略,集约发展麻鸡产业。近年来,崇仁利用低缓草山草坡,建立了10多个种鸡饲养基地和商品鸡散养基地;帮助专业户解决贷款累计达3400多万元;筹资500……[详细]
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又称“丁祭音乐”(元代称“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为“丁祭音乐”)。祭孔乐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乐”(见《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载)演奏于庙庭,以示对孔子的纪念。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编制、乐器、歌章、舞谱都以“钦定”之令下达。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起,有专门制作的以颂扬孔子为内容的乐舞。此……[详细]
侍岭舞狮
  舞狮,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清朝末年传至苏北一带,在宿豫区侍岭艺人的积极推广传播下,在侍岭尤为盛行。后影响愈大,传播到周边宿城、沭阳、泗洪、泗阳等地区,流布于徐州市新沂、睢宁、铜山等周边地区。后虽经战乱,舞狮的表演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经侍岭镇民间艺人努力,始终保存下来。历经百年,经数代人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一套以热烈、惊险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北狮表演套路”,在省市多次表演中获奖,声名远播。侍岭苗庄舞狮,一般是二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俗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逗……[详细]
篮子灯舞
  篮子灯舞是集音乐、舞蹈、民歌、说唱、美术、民间打击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关于篮子灯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史前战争频繁、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玉皇大帝得知后,命王母娘娘带领七仙女到昆嵛山,化妆成挑着篮子的村姑,为当地百姓治病疗伤。为了感激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村民们从此效仿制作篮子灯。牟平篮子灯舞起源于清朝晚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牟平区姜格庄镇大岚东村一带,是胶东地区最具民俗风情、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之一。篮子灯为长方形,犹如宫灯,骨架最初由玉米秸扎制而成,……[详细]
棒鼓舞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我县义门一带,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在刘郢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侧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似,但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锣节奏强烈,气势雄壮,粗犷奔放。“棒鼓舞”历史悠久、艺人多是祖辈……[详细]
连山小长鼓舞
  “小长鼓舞”原称长鼓舞,为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舞蹈,因其所用之鼓较小,于20世纪50年代改称小长鼓舞,沿用至今。流传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联合村、三水口等过山瑶聚居地区。小长鼓舞起源久远,据<<笔记小说大观>>引明刻本<<岭南杂记>>记载:“粤有瑶种,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以砂仁、豆芋、楠、漆、皮藤为利、竭则又他徙……捕兽饮酒,击长鼓为乐。”连山过山瑶来自“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与宋代沈辽<<踏瑶曲>>中描述的“湘江东西踏盘王”、“乐神打起长腰鼓”互为印证。<<隋书、地理志>>卷三十一……[详细]
沙坑醒狮
  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的沙坑醒狮,亦称“南狮”,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其造型夸张,额高而窄,眼大能转动,口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传统南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动作难度最大。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