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武术

沧州武术
  沧州市地处河北东南部,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倚京津,号称京津南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人们习练攻防格斗之术以求生存,因此武术盛行。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乾隆年间已成为华北一带的武术重镇。1992年,沧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功力、太祖等53个拳种,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各门派均具……[详细]
上饶自然门武术
  上饶自然门武术(第四批省级)上饶县自然门武术,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始祖当时世人称之为“徐侠客”所创。经第一代传人杜心五,第二代传人万籁声,逐为世人所认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万籁声收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上饶人秦腊生为徒,幷将所学悉心传授,成为自然门第三代传人。到八十年代秦腊生有缘选中还在学校读书的上饶县人吕瑜为徒,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使吕瑜成为自然门第四代传人。至此,自然门武术在上饶县广为传播。现在上饶县自然门武术有一大批第五代传人,他们潜心练习自然门武术,幷影响到周围的人们,自然……[详细]
南少林武术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负责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乱,1平息后,李世民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田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详细]
袁州南庙武术
  袁州南庙武术(第三批省级)南庙,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的东南。人民淳朴、刚直、勤劳、勇敢,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群众武术活动日盛。《南庙武术》起于唐,盛于清,普及于解放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练武者众,习武者精,武术之乡,形成已久。南庙武术,门类繁多,根深叶茂,它多为硬门拳、属南拳之列。其特点:势猛桩稳、刚柔相济、套路简朴、易学好懂。即可防身又能健体。主要套路:弹琴、四门、六肘、横桩、1口等。改革开放以来,南庙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地有了武术协会,各村、组、单位成立了联合武术队,大力开展群众武术活……[详细]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详细]
新前武术
  黄岩新前武术活动源远流长,始于清乾隆五年(1739),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当时有一位身怀武艺,深谙武术之道的游方和尚来到新前定居,并设帐授徒,代代相传。民国时学有成就的有七老本(牟村)、仁标和尚(七里)和方荣(温州人)等人,新前武术自此繁荣。现有黄岩南拳、少林、洪拳、八卦等30多个拳种70多个套路。新前百姓崇武习武之风历来兴盛。习武健身的群众约占人口的25%,其中七里村达到60%,许多家庭三代同堂习武。在新前这片土地上,曾出现了许多武术名师。民国时期牟村的七老本为人急公好义,凭着一身武艺,打……[详细]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师杜心武,万籁声,在国民革命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用其技艺屡胜洋武士、日本浪人,而使自然门功夫名扬海内外。……[详细]
微水武术
  微水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为井陉县政府所在地,现有村民六千余人。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铸就和陶冶了微水人的崇文尚武乡风。据考微水武术脱胎于古代祭祀神灵的社火活动,在形式上是围成场子伴以鼓乐,在庙会和节日村民积聚的时候进行演练。微水武术现有文字可考的是民国二十三年“高氏”家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高兴世袭都指挥史(口传系皇帝殿前戴刀指挥官),迁居微水后家族中习文练武者代代相袭。微水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经过几百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特色。首先表演程序形式独特。外出表演时要……[详细]
盐山武术扇
  盐山武术扇是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舞蹈形式。1919年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后逐步趋于成熟。武术扇舞由男女各半组成,多时12人,少时2人。男演员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单刀等武术器械,舞蹈动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洒脱大方,舒展朴实;女演员古代少女装束,持绸彩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潇洒流利,舞姿婀娜。男女边歌边舞,伴以民间管弦乐,给人以明快文雅之感。武术扇将武术动作的豪放与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为一体,兼顾阳刚和阴柔之美。其出场、变场、踩点、刹架无不透露出深厚的艺术功底……[详细]
南关村少林武术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南关村隶属于落垡镇管辖,东临天津市武清区,西临距廊泊路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南关少林武术会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为了拒外患、保家园、强体质,由本村一位名叫-的人,将少林武术与民俗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操练方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花会,至今已传承七代。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关少林武术会曾作为民间爱国组织参加了著名的廊坊义和团大捷。南关少林武术会以少林武术为内核,……[详细]
中华武士会(形意拳武术)
  中华武士会由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条石“普度庵”旧址内始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12年迁至在天津市河北区大经路(现中山路)造币总厂后院的一栋两层挑台式楼内,武士会设传习所于中山公园内。中华武士会教授的“形意拳”和“八卦掌”是当时武术界的大拳种,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崇拜和拜师求艺者,使当时的中华武士会盛况空前,那时曾流行“南有精武会(霍元甲在上海开设的武馆),北有武士会(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开设的武术会所)”,创下了武术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中华武士会的创始人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详细]
青城武术
  青城武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受青城山区地形狭窄崎岖之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青城武术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连,源自汉朝,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6月,青城武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术轻灵飘逸、小巧连环、轻步行走,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环境攻防;其亦柔亦刚、以柔克刚,轻灵飘逸、舒展大方的风格,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响。外练筋骨,内修性情,青城武术不仅仅局限于攻防手段,更重要的是磨练人的意志,加强身体、心理素质。近年来……[详细]
葫芦潭畲族武术
  南平邵武市桂林乡畲村葫芦潭素有习武术的传统。他们的武术,从来都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传。这里的兰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顾。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所有男子从小都学武术。他们的武术与众颇不同,大多都是和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很有特色。他们打拳,有“红拳”、“八户头”、“老汉浇粪”等名称,如这“老汉浇粪”,其动作就是源于他们日常浇粪的动作,与平时在田间浇粪的实际动作很相似。他们的武器,不是什么刀 剑戟,也基本都是生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打棍、打扁担、打凳(打板……[详细]
河间左把大奇枪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河间市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河间左把大奇枪在北方武林中享有盛誉,习练者多,流传地广,特别是在冀中平原河间、高阳、任丘、肃宁一带很盛行。左把大奇枪据传为罗家枪(亦称姜家枪,它因其独特的、有反常规的左把握枪方式,易守难攻,毫无破绽的出招特点,曾经留下有枪械中遇左把不敢“扎”的威名。左把大奇枪从最初传人少林派老和尚传给西张庄村王老四至-李梅、李海以前,一直都是口传、心记、身教授业的。李梅文武全才,用取长补短、两优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将散传的口诀编撰了刀谱、拳谱和《左奇……[详细]
山后张武术
  山后张姓人遵循“不怕苦,不怕死,一生锻炼”的祖训,世代练武,尤精通南拳与齐眉棍术。到该村-张开荣(字文成),人称“文成老本”(宁海当地称会武术的人为“老本”),得到进一步发扬,山后张村人在日常的练习中,探讨技巧,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齐眉棍术和南拳术套路。具体分棍、拳、腿三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