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武术

东乡武术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迁至枞阳镇。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枞阳是“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东乡”包括今我县的周潭、横埠、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周潭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及传播……[详细]
肃宁武术戏
  肃宁武术戏肃宁武术戏,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据传,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是喜闻乐见,因此附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纷纷效仿,使得武术戏红极一时。武术戏,老艺人喜欢把它叫“玩艺儿”。艺者,武艺、艺术。武术戏主要的武打包括八翻拳、华拳、太祖拳、短拳等,将武术与文学艺术、戏剧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详细]
夹江武术
  夹江历史悠久,武术源远流长,民间武术遍及城乡。1972年成立县业余体校,同年成立夹江县武术代表队。1992年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2007年3月,夹江的峨眉武术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有武术协会(团体)2个,武术教练10人,武术训练场地4个,有3000余名武术爱好者常年参加武术训练。……[详细]
东安武术
  东安武术源于三国时期的峨嵋拳,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东安历代武师吸收少林拳、黑虎拳、蜘蛛拳之精华兼大胆创新,使东安武术在南方武术各流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目前主要流布于东安县水岭、大庙口、鹿马桥、石期市、紫溪市、井头圩、大盛、芦洪市、端桥铺、白牙市等乡镇。东安自古便有“外出拜师学艺,请师到家授徒”的传统习惯,在湘南一带享有“打不过东安”的美誉。建国以后,东安武术运动提高与普及并举,优秀武术运动员层出不穷,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武术比赛,共获奖牌186枚,先后向湖南省武术专业队输送优秀……[详细]
徽州武术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它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明珠,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徽州武术结合了中国的理学思想、徽州的宗族文化,在漫长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其短打、跌摔等技法又呈现出中国传统武术古朴精妙的特点,兼有-、套路、器械等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徽州武术个性鲜明,是徽州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本项目立足徽……[详细]
畲族武术(盘柴槌)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畲族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而盘柴槌则由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人们尊称为“乌龙公”),后经各代武术宗师的传承、发扬,并与其它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几经传承创新,形成这一充满畲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溪坪的盘柴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溪坪,此后一直在溪坪村留传。这种武术在畲族溪坪村从来是传长(子)不传次(子),传男不传女,每一代人只传授一到两人,再由这个武术传人分别传授给众人。盘柴槌原先……[详细]
南托雷氏武术
  河北省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朱元璋在多年的战斗中,总结创编出大宏拳、小宏拳、连环刀、鸾刀等武术套路。皇后马秀英也编创出双凤刀法。这些武术套路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子孙。明未清初,荣靖王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从山西蒲州逃出。为躲避追杀,改随母姓雷氏,落户灵寿县南托村,更名启鲸、启鲲。启鲸继承了祖传武术,传于后人。前清时期,启鲸四世孙雷玉蕃,号洛士,得祖上真传,并使其发扬光大。他广交朋友,虚心求学,先后学会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五郎棍等几十种武术套路。他组织人编写了雷……[详细]
  绵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门类,全称为“连环绵掌”。其动作运行以掌为主表现运转舒展如绵,内蕴藕断丝连,具有含蓄待发之势。掌的运行线路走环形环环相连,绵掌分一、二、三路。二路、三路是在一路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行云流水、伸展舒畅、潇洒自如、内蓄刚劲、蓄而不发、发胜迅雷是连环绵掌的重要特点,所以连环绵掌有“绵掌似柔实不柔,钢筋铁骨也发愁”的赞誉。连环绵掌是集哲学、美学、气功学、中医学、养生学等于一体内含极为丰富的拳种。它讲求内外兼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自护搏击,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美学价值,有……[详细]
  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和共举义旗的战友杨景、唐有义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固安一带创立的一个优秀拳种。因为成型较晚,继承者又不肯轻易传授,所以至今流行地区主要在河北中部、北京、沈阳、山西一带。我国武术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戳脚在套路练习中常常是一步一脚,手领脚到,以练腿为本。在技击搏斗中攻击对方要用三只手,三只手的意思是两条胳膊一条腿,常以一条腿为支撑,而另一条腿左右勾挂前踢后打,明圈暗点,与手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密集而颇有力度的攻防体系。戳脚最突出的特点是拳脚并重,突出用……[详细]
  精武武术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20世纪初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一个偶然的事件,搅动了中国人捍卫民族尊严的轩然大波。1909年春,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52号(四川北路旧称北四川路)亚波罗戏院登台表演举重,并挑衅华人愿与其角力。于言谈中,带有轻蔑口吻,沪人哗然。沪上有绅士名流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萌生了请竞技名家登台与奥皮音比试的想法,“咸欲聘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以显黄魂。”霍元甲接到邀请,与19……[详细]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黄漕村隶属于葛渔城镇管辖,廊泊路纵穿南北与境内公路连接成网,交通十分便利。黄漕飞云叉会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名师真传,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并且在套路上基本齐全。飞叉表演不同于其他武术器械靠手演练,飞叉主要在手臂和腿上下转动,忽开忽合,如游龙盘身、闪跃腾挪、神出鬼没,并伴随悦耳的响声。演出时随着锣鼓声起,表演出各种套路动作。后场特点:大鼓、大钗、鼓点雄壮有力,催人起舞,与飞叉相互配合,更……[详细]
  “行云手长仕门武术”源于霸县胜芳镇,由少林长仕和尚把少林武术与当地拳种融合而成的独特门派。以“行云手”为标志,以和尚法名命名,称为“行云手长仕门”(金永一善武社)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1906年由“行云手长仕门武术”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津门第一代掌门人刘文玉到天津开设分社。民国期间注册为二十六国术社,天津第二代掌门人杨芳德解放后曾在天津市红旗武术学校授课。该武术有套路,- ,散手擒拿,心法四部分。套路有拳术,各种器械,操练时“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刚中有柔,刚而不僵”。- 以练习力量,速度,硬度为主……[详细]
  乌鸡门武术也称八卦乌鸡,属象形拳种独一无二,习练者主要分布在天津,该拳种始创于明朝末年,在天津传承已有四代。根据现有资料得知,1938年,刚刚25岁就已开武馆多年的胜芳人刘贵生,在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一理发馆,巧遇避难来津的河南人冯某,受朋友(理发馆老板)之托将其收留,后经谈武较技败在冯某手下,于是就拜了冯某为师。拜师后得知,老师叫妙手冯殿章,练的是乌鸡门武术。相传,乌鸡门武术始创于明朝末年,是隐居在深山幽谷的云摩道人和长山道人,观看了一种名叫“乌鸡鸟“猛禽争斗的动作后创编而成的象形拳种,自成……[详细]
  青城绿林派是清朝光绪年间起源于四川青城赵公山的一支传统武术流派,距今有120余年的历史。初以农民起义形式创派,融合中国传统武术南北二派之长,受中国侠文化思想影响甚大,又涵盖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特点,集技击、养生、修身、演练于一体。传统风格浓郁独特,尤以南派手法见长,在四川武术界享有“绿林小手”的盛名。由于形成背景及历史渊源,绿林派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历代高手辈出,影响甚广。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光绪年间四川成都地区有两大反清组织,一支是由“千里独行侠”刘……[详细]
  青城武术发祥地是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武术是整个青城山功夫的总称。2008年7月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且受道教文化影响极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起源地、世界文化遗产,八百里古青城,引无数文人、隐士、仙家、圣贤等留踪青城,被各方人物尊为神仙洞府、羽士修真之圣地。八百里古青城,孕育出了独具地域特征和道家文化底蕴的青城功夫东汉142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开始,两千年来,道教在青城山香火不断,道脉延续至今。青城山历代道人在精研道家仙学的同时,其用于舒筋展骨、强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