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席篇

高要花席
  高要花席:又称高要草席,原料蒲草。县内以金渡、白土、莲塘、回龙、蛟塘为主要花席产地,尤以金渡花席闻名,当地编织人员上至老年妇女,下迄女童无不精其技艺。产品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其工艺始于宋代,距今已逾千年。……[详细]
宁武苇席
  化北屯乡:苇席、蘑菇、中药材。……[详细]
满汉全席
  沈阳御膳酒楼和新世界大酒楼是指定经营满汉全席的定点单位,满汉全席突出以文宴、武宴、官宴和民宴为主,由国家级名师亲自主厨操作,以不同价值的系列套餐供游人品用。( 沈阳)……[详细]
  苇席是任丘的传统特产,以白洋淀产最多。其苇席轻柔洁白花纹美丽,在全国享誉甚高。过去,白洋淀中及沿边地区,群众生计一靠渔业,二靠苇产,所以苇编业兴旺发达,织席打箔是家庭妇女的主业。白洋淀苇席名满天下,其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一,有炕席、囤席、苫垫席、包装席、天花板席。席面图案花样翻新,有回形纹、桌面纹、人字纹、平纹、胡椒眼儿等等,规格尺寸多种多样。特别是天花板席,是用两层以上席篾编织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精美工艺品。将其粘贴在胶合板(或木板)上,作为房间的壁板,屋顶天花板,房屋隔断板装饰室内,美观大方,典雅堂皇。此外,白洋淀的苇帘,苇箔也颇具特色。苇帘主要有门帘、窗帘、篱笆帘等五个品种,二十多个货……[详细]
  坐席“偷红筷子”现在不值一提的竹筷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可说是家里的奢侈品之一,家里有一把竹筷子,着实让人羡慕。高粱秸秸当筷子十分普遍,吃完扔掉,下一顿再扳一双。爱好的庄稼人,用红柳修一双筷子,就是高档餐具了。“有炒面,没筷子”的俗语,就是筷子短缺的真实写照,一家人竟连沾起一碗黄炒面的竹筷子都没有。就连红白事,全村都借不够筷子,用秸秸筷子并不罕见。面饭用的是一般筷子,甚至是秸秸筷子,经济条件好的,坐席全用竹筷子。不管光景歪好,办事红筷子是必须买的,专门供人“偷”。坐席时,所有孩子、红事引送人的、白事娘家人每人一双新红筷子,吃完带走。孩子不懂或忘了拿,看客的要提醒,离席时要把筷子带上,叫“偷筷……[详细]
  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自明万历三十五年落成后,备受皇族眷顾,朝廷各部、司衙门、各省官员、周边乡绅富贾为光明寺护法者数不胜数,光明寺五观堂、东斋堂、廖天阁(三处地点按品级分别对待)自是宾客络绎不绝。招待宴席为“光明寺素席”,当时能吃到素席全宴的必是十分荣耀之人。素席以鲁菜为主,以潮州菜、淮扬菜、川菜、苏菜、浙菜为辅,采用煎、炸、炻、烤、炖、拌、醉、卤、扒、糟、煨、扣、溜、炒、熏、焖、扛、腌、炝等工艺,流水36道大菜,144道配菜,极是豪华奢侈,于是光明寺素席名闻天下。近期,经整理挖掘,已逐步恢复光明寺素席。美食类型:地方菜美食推荐: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详细]
  镇原酒席本县酒席比较盛行,各地基本相似。白事(丧葬事)多用九魁、十出一等单饭酒席;喜事(婚、寿、满月等)多用十全等双饭酒席。十三花席,红白事均用,为上等宴席。县上近代出名厨师有张国俊(外号张五背锅)、段五银及秦有珍等。通用碟果有十二个,即肉菜碟子四个(排骨、旋肉、鸡蛋、瘦肉或肝子);水菜碟子四个(鹿角、带丝、十香菜、苤蓝丝等);干果碟子四个(白炉、红炉、瓜子、花生)。唯十三花席中,另加一虎头酥或白沙糖碟子、共十三个。摆法是左骨,右旋;左鸡,右肝;左十香,右苤蓝;左鹿角,右带丝;口瓜子,掌花生;左前角和右后角炉食;中间为白沙糖或虎头酥全盘。现就十三花、八挎五、十全席的操作与端法略述如下:十三花:……[详细]
  王青苇席王青一带编织苇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青村位于齐故城北郭,这一带水系众多,系水、渑水、画水、康浪河纵横交错,是盛产水稻、蒲草、芦苇的鱼米之乡。《晏子春秋》载:“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网,捆蒲苇,织履。”《管子·弟子职》曰:“后至就席,狭坐则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从这里可以知道,稷下学宫的学生听课时坐的是席,老师晚上睡觉枕头上有枕席。从古墓的考古来看,临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多是椁顶上铺盖苇席,再在苇席上刷漆密封。以上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人们不仅开始利用蒲草、芦苇编织苇席和草鞋,而且苇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自明朝弘治年间王青立庄后,百姓利用本地盛产优质芦苇的有……[详细]
  陈家营村苇席定襄县陈家营村挖掘传统技术,依靠编织各种工艺品,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陈家营村编苇席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们抓住五台山旅游不断升温的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编织业。先后邀请北京、太原等地的专家指导,使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起来,提升了艺术品位,提高了产品价位。目前,全村从业人数已达400余人,年销量4万多件,年增收180余万元。……[详细]
  【泊里红席】红席,当地又称秫秸席,用高粱篾子编织而成。胶南县有十几个乡镇生产。泊里曾是著名的红席集散中心,故有“红席故乡”之称,胶南所产红席也因此而称“泊里红席”。红席在泊里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战国时期,为孙膑所创。孙子膑脚后寓居泊里一带,闲暇无事,便将高粱秸劈成篾子,琢磨着编成席子,后来许多人也学着编起来,代相因袭。 每当金秋高粱收获后, 农民就将其秸杆劈成两半(俗称打半子) ,晒干存好。冬闲季节,再把“半子”用水浸泡透,先破成3~4毫米宽的坯子,然后刮芯成篾,进行编织。有的席面上铺满了细小的枣花,席边镶着成串的牡丹;有的上面编着“龙吟凤鸣图”;还有的编着“福寿双全”的字样。花色繁多,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