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定边道情皮影戏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皮影戏、道情曲的总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道情皮影戏的结构分演唱、道白和耍线子。演唱即道情唱腔,有开板随子、观音慢板、观音尖板、伤音慢板、伤音尖板、还阳板、气死板、伤音九莲花、观音九莲花、伤音菩萨记等。每段唱腔尾声为“麻簧”(伴奏乐队用“啊、哎”衬词合唱“麻簧”),一般两句词一个“麻簧”。道白以定边方言为主定边方言。耍线子又称“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称“皮娃娃”)表演。定边道情皮影戏是集皮影表演(耍线子)与道情演唱为一体的汉族戏曲综合艺术,定边道情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剧为……[详细]
含弓戏
  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因起源于皖东沿江以北的含山县,且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含弓”。含弓戏(原名含弓调),它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期在瞽目艺人操琴卖卜坐堂会的一个曲艺形式上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戏曲,隶属于滩簧声腔系统。据含弓戏老艺人俞孟兴口述:早在南方曲种滩簧初兴的清嘉庆年间,含山一带盲艺人在卖卜的同时就兼唱滩簧,也有部分盲艺人运用当地民歌小调来演唱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由于唱法清新、风格独特,便有了“含弓”之称。清道光年间,当地连年遭荒,含弓……[详细]
余家皮影戏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余家作为皮影戏世家,代有传人。民国时期余运身、余运兰、余运太跟随父亲学艺、从事皮影戏艺术生涯。1947年来到蚌埠市老西游场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其独特流派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成为地方一绝。1955年余家皮影班参加蚌埠市曲艺协会。1958年,赴省参加皮影戏汇演荣获一等奖,受到原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赖少其等……[详细]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1760年(清乾隆2……[详细]
海派木偶戏
  木偶戏的起源与发展(一)木偶戏的起源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木偶的起源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如汉代陶俑、秦始皇兵马俑等)。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考古发现,使我们看到了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所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所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就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详细]
汉阴皮影戏演技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与周边湖北、四川大不同,与本省的关中皮影流派也大相径庭,汉阴皮影与汉剧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阴……[详细]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流行于宣城市1区1市5县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它是400年前皖南发人瘟时,随湖北移民带入皖南与地方民间小调和花鼓戏合流演唱,吸收民间小调和花鼓戏的有益成份逐渐发展起来的。皖南皮影戏的生存发展与民间、民众400多年来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它像开放在乡间湖畔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皖南皮影除有广泛的群众性、演出的灵活性、剧目的民众性外,其主要特征还表现在皮影的雕刻艺术美、语言的……[详细]
贡溪天井寨傩戏
  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这里龙姓村民都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此后,又有姚姓和杨姓侗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定居,现已发展成有43户251人的侗族……[详细]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是陕西省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活跃在陕西省孝义市及周围市县。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详细]
桐乡花鼓戏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演唱的滩簧小戏剧种,对白都用桐乡本地方言。其来源,一说是从宁波、余姚方向的鹦哥班传来;一说是从长兴、湖州方向的湖滩传来;一说是因此戏常在农民采摘桃李时演出,所以亦名“花果戏”。经把花鼓戏的三种曲调与湖剧、锡剧等滩簧剧种对照(特别是与湖剧的本滩、春戏两调对照),第二种说法似比较可信。明清时《南浔镇志》和《双林镇志》对花鼓戏都有记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周贻白著)在“滩簧”一节中说:“湖滩受上海东乡调及常州滩簧的影响,搭台演唱的名为花鼓戏。”故桐乡花鼓戏与湖剧、锡剧同源。桐乡……[详细]
武冈傩戏
  在老一代武冈人嘴里,傩戏被称作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有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由此可见,武冈傩戏约在清代中叶已盛行境内。武冈傩戏的起源始自唐代。相传一位侯王闻知民间有两位法术高明的巫师,便想对其功力进行……[详细]
镢把戏
  镢把戏源于“怀梆”,是从河南沁阳(沁阳为旧怀庆府治)一带流传到渑池县南村乡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历史悠久,古老浓郁动情的特点,是黄河沿岸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怀梆戏的基础上加进浓郁的地方戏内容而形成的更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本地群众称为“镢把戏”。起源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具体年代无从考究,南村乡艺人在农闲和农历节庆时节时有活动,1999年移民搬迁后曾在乡里演出。镢把戏唱腔以梆定板,属河南梆子的一种,长期流传于民间,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详细]
海州童子戏
  海州(今连云港市)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海州自古巫风盛行,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海州童子戏艺人至今仍自称为“乡人傩”,而乡人傩正是古代每年乡间举行的驱鬼除疫的重要仪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渐渐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海州童子戏。海州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傩祭仪式。如“烧猪……[详细]
任庄扇鼓傩戏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俗祭祀表演活动。《扇鼓神谱》发现于1986年。这是傩戏传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经鉴定,该神谱为宣统元年许文炳手抄本,现珍藏于山西省任庄村许世旺家中。原件长17.5厘米、宽18.5厘米,单页双折、麻纸无格、纸稔装订、毛笔竖写。手抄原本现存21页、42面,约8000余字,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封面书写“扇鼓神谱”四字,扉页竖写“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八字。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研究室主任曲六乙审定……[详细]
淮红戏
  一、简介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