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五华采茶戏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属广东省梅州市辖。全县有16个镇,411个行政村,3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五华采茶戏,亦被誉为粤东采茶戏。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通俗易懂。采茶戏的音乐唱腔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创新……[详细]
峡阳南剑戏
  南剑戏,原名“乱弹”,清末由江西传入闽北,后来不断吸收其它戏曲的剧目和表演艺术,由于唱腔、表演都很新颖,很快得到群众的赞赏,流行于南平地区(延平区范围)。因延平为古南剑治所,故早期将其命名为“南剑戏”。在魏恭源的倡导下,组建小梅第一代赣剧团,人员21人。民国初期,该剧团继续由陈鸣岗,范孝增为主的民间艺人,四处游演。陈鸣岗、范孝增二人并在建瓯“富连城”科班深造五年之后,再回到小梅赣剧团培养演员。南剑戏的传统剧目内容以反映宫廷的历史戏居多,其0 自列国、汉史、三国演义、唐宋史演义剧目占大部分。此外,……[详细]
江口傩戏
  傩戏是我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迷信祭仪时跳的一种舞,它崇拜和信仰人类祖先“傩公傩婆”。目前仅在少数地区流传,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表演形式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其目的是“酬神娱神”、“驱邪迎祥”。在江口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极大,传布较广。解放后一度被禁止,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恢复,眼下在民和、双江、坝盘,桃映一带广为流传。由于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傩戏始于远古,据史料记载,到了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详细]
正安傩戏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0 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正安城乡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以“冲傩唱戏”出现,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详细]
龙江皮影戏
  龙江皮影戏项目批次:国家级第3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代表性传承人:薛兆平(国)高淑芳龙江皮影戏是黑龙江皮影戏的主要流派之一,融汇了“乐亭影”、“辽宁影”、“江南影”和“江北影”等不同风格流派,成型于20世纪民国初年的哈尔滨道外北市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双城市、宾县、尚志市、五常市和平力量榆树县等地。表演自成体系,唱腔由影调、外调(曲牌)、杂牌子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指操纵”的方法,创造了云灯、雨灯、闪光灯、投光灯、转灯等多种景灯。传统影卷大都以公案、剑侠、征战、宫廷、市井……[详细]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详细]
胶东蹦蹦戏
  胶东蹦蹦戏是山东省胶东地区主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市级文物遗产。相传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胶东蹦蹦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以故事情节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为主。起剧本内容从汉族劳动人民家庭琐事到封建社会的抨击、揭露,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等等。胶东蹦蹦戏是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胶东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相传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素有“一心只顾听小戏,不知孩子掉在地”等说。追溯其渊源,据多数老艺人介绍,它是有胶东扬琴衍变而来,自清咸丰——同治年间传……[详细]
望奎皮影戏
  望奎皮影戏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望奎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谷宝珍(国)张淑荣薛明昌望奎皮影是黑龙江皮影“江北派”的代表,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865年前后,开始流传于望奎地区。影腔均为板式变化体,将辽宁西边外、河北唐山、山西老坦等影调与当地影调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两合水”影调。影调有不同格词分类,既具有江南的曲调风格,又有江北的唱腔流畅和表现力强的特点。音乐中富含东北风情,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以“七字赋”、“三项七”、“五字紧”、“十字紧”等为基……[详细]
灵山采茶戏
  灵山采茶戏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创新,已发展成为舞蹈、独幕剧、多幕剧等多种形式,通常是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称为茶公,女的称为茶娘或茶旦。茶公头上扎个“牛凸髺”,身穿唐装服,手执彩扇,腰系绸带。茶娘头戴花头盔,身穿专门制作的唐式舞服,手执彩扇、帕巾。采茶在开台前举行开台仪式,开台仪式是由“开台茶”和“开台尾茶”组成,以后按:正月茶、与哥执茶、送哥卖茶、盘茶、贺宾茶、杀台茶的顺序展开。杀台茶是旧采茶戏的谢幕仪式。灵山采茶戏共有七十二条声(曲调),从风格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曲调的衬词多用“嘻呵嘻”,风格上明……[详细]
浦城灯戏
  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尤以忠信镇客家人聚居地下庄村最为流行。马灯戏最初形态应是乡村灯会的一种娱乐形式,与正月闹花灯、舞龙灯差不多,但不同的是,“灯”只是形式,“戏”才是内容。由于马灯班和马灯戏源自民间灯彩,在大年百姓庆典系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民众娱乐需求,因而在整个乡村民俗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马灯戏大型剧目不多,主要是折子戏,其演出内容包括天上、人间、鬼域三界。马灯戏最早建立在民间歌谣基础上,以浦城民歌和江南曲牌中的马灯调为主,兼吸收松阳调、相思……[详细]
崇明扁担戏
  崇明扁担戏是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戏剧。平时,民间艺人用一根扁担,一端挑着小舞台,一端挑着高脚凳,走村串户行走在乡间。如果有人邀请演出,就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场地,放下供表演者坐的高脚凳子,再把扁担的一头插入凳子下横档的榫里,将上端小舞台加以固定,然后表演者躲入到小舞台后边,坐到用拖地布幔围起来的高脚凳子上,双脚踩响在高脚凳凳面下横档上的锣钹,一阵击打之后开始表演。表演者操动套在手指上的布袋木偶,用嘴来来摹拟剧中故事情节里人物的道白、唱腔,间或还辅之描述打斗、格杀的口技等。这种一个人既当演员……[详细]
傩戏、地戏面具
  傩戏起源于原始宗教,以原始宗教祭祀巫术活动,祈告神灵,驱邪逐魔,汉唐时期傩文化非常盛行,明朝屯军军队把傩文化带到贵州,后来中原逐渐消逝的傩文化,才在封闭的贵州得以保存下来。傩戏面具制作精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地戏起源于古代傩,以歌颂精忠抱国、尚武精神为主题。( 贵阳)……[详细]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脚色行当主要为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剧目的变……[详细]
建昌皮影戏
  建昌皮影起源于河北,历史悠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建昌皮影代表性的曲目很多,如:《五峰会》、《王敦篡位》、《马乾隆走国》、《杨文广征西》、《泥马渡康王》等百余部,多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剧本多为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建昌皮影从河北传入,属于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由于受方言、乡情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他皮影略有出入。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现仅存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要路沟于景礼皮影,仍在坚持演……[详细]
天鹅戏水
  天鹅戏水此款精美的糕点“天鹅戏水”为路海大酒店白案大厨的杰作。其用材讲究,做功细腻,色泽清亮,洁白透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可观可餐,赏心悦目。在宴席上配上这款美点,既可令桌面生辉,又可丰富盘中寓意,提升宴席的档次和高雅氛围。实为商务宴请与家庭喜庆聚餐的美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