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详细]
怀集贵儿戏
  贵儿戏是怀集县本县剧种,起源于清朝末叶,由民间说唱而发展为多人的有故事情节的戏剧,是广东13个戏剧剧种之一。其曲为当地民间小调。乐器是打击乐的锣鼓和唢呐,每年春节期间为贵儿戏的活动期,最多时全县有40多戏班,热闹非凡。……[详细]
光山皮影戏
  光山皮影在小时候看过很多场,留下很深刻的回忆,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渐渐地快要消失了。光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光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这些“影人”完全可以制作成“美妙的工艺品”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详细]
柘荣布袋戏
  柘荣布袋戏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成的民间剧种,唐代始称“布袋戏”,现可考历史为清光绪五年。此戏为“一人一台戏”,集演唱鼓乐于一身,两只脚踩5、6种乐器,双手演木偶,演出时手、脚、口、身并用;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对白声腔贴近方言,演出剧目以古书、演义为主,剧目丰富,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60至70本戏目。……[详细]
姚剧
  姚剧是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为“余姚滩簧”,又曾被称为“鹦哥戏”。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始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据史料考查,最早姚滩班社为清乾隆年间余姚横河匡堰(今属慈溪)艺人虞才华为班主的“才华班”。十九世纪中叶至清末民初为姚滩之鼎盛时期,时有民间班社近50副。盛行于宁绍平原,并流传至舟山、杭嘉湖、上海等地区。姚剧传统剧目计有72出,多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爱情的……[详细]
沙洋皮影戏
  沙洋皮影戏是指流行于沙洋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傀儡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兴于汉而源于楚,经历了2000多年的演变与传承。据《荆门市志》辑录,清末时沙洋民间皮影戏就多达230多个剧目,历代艺人留下的传统剧目多达2000多个。沙洋皮影戏核心区域在毛李镇、高阳镇、官当镇和曾集镇境内,以赵月龙、孙忠厚等为代表,唱腔以歌腔、筒子腔(渔鼓)为主,辐射邻近潜江、天门、京山、钟祥、荆州等地。沙洋皮影戏现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沙洋花鼓戏
  沙洋花鼓戏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唱腔属打锣腔系。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沙洋花鼓戏核心区域在毛李镇、高阳镇、李市镇、马良镇和官当镇境内,以季光达、陈怀安、杨传新、宋纪舜、吴本尧、邓承鹏、陈万全、杨为英等为代表。沙洋花鼓戏现为荆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昭通端公戏
  昭通端公戏是古老的云南民间仪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昭通市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永善、威信、绥江、昭阳等县区的偏远山区,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据端公法名谱系及口碑资料记载,端公戏约于明清时期由江西、四川等省陆续传入滇东北,分为正戏和耍戏两类。正戏与仪式内容相关,由端公戴面具“古脸子”扮诸种神表演,剧目有《大战红山》、《桃山救母》、《扎五营》等。耍戏是仪式中世俗化的戏剧表演,又称春戏、花戏等,多为小喜剧,如《请功曹》、《四耳打草鞋》、《春兰送……[详细]
茂名木偶戏
  茂名市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不同,分为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据记载,南朝元嘉三年(426),杖头木偶戏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我市各地。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移居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电白,化州等地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戏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已不单独存在。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按木偶戏班的人员及装备分为:小班,即单人木偶戏,由1名艺人表演;中班,3至4人;大班,10至15人。一班木偶戏有30多个木偶头像,分生、旦、净、丑、武生、须……[详细]
黄骅渔鼓戏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相传,乾隆年间一个隆冬,黄骅冯家堡村来了一个要饭的花子,听口音是山东人。这人要饭与众不同,不挨门乞讨,而是当街站立,怀抱渔鼓,边敲边唱。他悲凉的歌声,引来满街渔民。老人嗓子好,一曲《美猴王出世》,竟让人忘了天寒地冻。人们一商量,留住老人别走了,唱完再说。后来得知花子原是老艺人,家乡闹灾,-乞讨。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唱完《东游》唱《西游》,唱完《征东》唱《征西》,等他抖完肚子里的“货”,村里的小伙们也就学会了,从此,……[详细]
宁阳弦子戏
  宁阳弦子戏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宁阳弦子戏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时洪亮、有时圆润、有时柔美、旋律动人,并按剧情需要巧用“花腔”和“变调”,突出人物性格。发展了《娃娃》、《锁南枝》、《山坡羊》、《道情》等140多个曲牌,演出剧目有《打登州》、《双龙冠》、《挂龙灯》、《红嫂》、《审椅子》等三百多个。弦子戏的演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一般由五人组成,主要以“笛、笙、三弦”等乐器为主,有“笛是骨、笙是肉、弦是筋”之说。……[详细]
蔚州灯影戏
  蔚州灯影戏目前主要分布在蔚县的蔚州镇、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地一带。民间相传,灯影戏起始于汉文帝时期,辽金时期盛行,与冀东的滦、乐皮影为姊妹艺术。早期的影戏剧本称“影经”或“影卷”,辽代以前属盲人演出,到了金代,因受杂剧影响,开始向戏曲形式演变。蔚州灯影戏是从两个不同区域先后传入的。其一是明万历年间,由冀东的滦州一带传来,落户于蔚县东七里河村,其二是清光绪年间由陕西大荔一带沿传而来,落户于蔚县吕家庄村。从滦县一带传来的称皮影戏,当地民间称为东路影。从陕西大荔传来的称灯影戏,被当地民间称为西路影。两……[详细]
皮影戏(雾灵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详细]
定州西四旺村龙灯戏
  西四旺村“龙灯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龙灯戏”自清朝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在定州市西四旺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送给清朝天子进贡献宝的大礼。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专给宫廷皇贵们欣赏享受。当时轰动皇朝,故此被盛誉“天下第一台”。西四旺村木工杨德庚(御木工木状元,是现杨金明五世祖爷)在宫廷做工期间,得其密传,将其落户到西四旺村,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历年逢年过节,一直为农民百姓欢乐喜庆。过去“龙灯戏”的演出,要用芦苇蓆搭建舞台大棚,需要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表演,在大……[详细]
二界岭乡二界岭村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有影响的地方小戏,它是由各地农村劳动山歌、民间小调、灯舞和对子戏、地花鼓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名称的花鼓戏雏形,十九世纪中叶,各地花鼓戏一方面由凑拢的临时戏班和半专业戏班、专业戏班发展,另一方面由演出“二小”戏向“三小”戏、多角戏发展,先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剧种。特别是它吸取了各地方大戏的艺术营养,渐趋成熟。后以流行于不同地域和声腔、剧目、舞台语言等方面的差别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花鼓戏具有浓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