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东部约25公里处,“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穿村而过,属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63户,1392人。人均耕地面积2.7亩,人均收入1400元(2004年)。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均海拔1985米,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86%,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糯黑村原名“藤子哨”,“糯黑”为彝语,“糯”意为“猿猴”,“黑”是水塘,全名意为猿猴水塘。该村彝族撒尼人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特色突出,……[详细] |
住在峨山彝族人民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因屋顶以土铺成,俗称“土掌”房。土掌房以土基砌墙,或用粘土筑(夹板)墙,以木为柱,房顶平铺若干根木梁,木梁上面用劈柴垫底,铺上青松毛后盖上粘土,用榔头将粘土捶紧实,以不漏雨为标准,平展整洁。屋顶可作晒场,屋内冬暖夏凉,建盖简单,省工省料。房屋建筑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层,后层为正房,一般是三间楼房,中间为堂屋,两边为住房,楼上堆放粮食;前排耳房作厨房或堆放柴禾家什杂物。彝族村寨多依山建房,层次分明,鳞次栉比,错落相间,相邻的房顶可互相通联,人可自由往来,整……[详细] |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清代云南巍山文龙亭壁画绘有彝族“打歌”图。会理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分布区域】彝族蹢脚舞分布于会理县小黑箐乡、关河乡、金雨乡、绿水乡、……[详细] |
彝族左脚舞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族喜爱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流传于全县各乡镇。彝族左脚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载:“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今南山寺)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四月初三方散。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左脚舞又称跳脚、跳左脚。左脚调是跳左脚舞的音乐,有情歌类、颂歌类、叙事歌类、讽刺类、诙谐幽默类、劝世类、教育类、酒歌等8个类别近300多个曲目,内容涉及彝族文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节奏明快,通俗易……[详细] |
德峨乡彝族主要分布在八科村、那地村、岩头村和保上村等地,是德峨民族文化的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德峨,也创造了德峨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火把节是德峨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在德峨堪与苗族跳坡节相媲美。德峨彝族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这样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详细] |
磨尔秋,当地彝族称“格丛”。是广泛流传于甘洛县及其周边的彝族地区,以甘洛县为中心的彝族地区,在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传统民俗。此项竞技,历史悠久,参与性强,影响巨大。彝族称磨尔秋谓“格从”,“格”彝语意玩耍,“从”彝语原意为独木上行走,后来延伸为玩具之意。从彝语称谓“格从”意义和推磨旋转式表演形式可见,磨尔秋的产生与古代西南夷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布区域】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境内高山深切,河流环绕,是彝族磨尔秋竞技代表区域,素有“……[详细] |
彝族巫师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其巫事中的舞蹈——苏尼舞也应运而生。在有些出版的书中,认为苏尼的产生晚于彝族毕摩,年代不远,是一个人得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已故先人中曾有苏尼,认为有“阿萨”神附体,“请毕摩祭‘阿萨’神,给以羊皮鼓,病愈即已相传”。“最早的黑彝苏业(注:‘业’,即‘尼’)传说是昭觉竹核的底窝刻木……当不出明代初年”)依此说,凉山彝族苏尼舞的历史亦不久远。但,既然“先人中曾有苏尼”,其法器羊皮鼓又早在底窝刻木之前就已存在,何况传说不能代替史实。那么,其历史自当往上追溯。有学者认为:……[详细] |
一彝族历史文化源流与火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彝族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文化与远古氐羌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巫鬼崇拜、父子连名制、氏族命名方式、服饰习俗、崇虎观念等,这些文化传统都为彝人世代所承续。彝俗行火葬,自古亦然。先秦汉文古籍载古羌人火葬“燔而扬其灰”的实况,与唐宋至明清的彝族之火葬,犹甚相似。唐代的南诏王室属乌蛮也行火葬,并且是进行火葬之后,要将亡者遗骸余骨捡起装在一个骨灰罐里,再埋入地……[详细] |
彝族史诗《阿鲁举热》流传于金沙江畔的元谋县小凉山彝族(诺苏)地区,是云南彝族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英雄史诗。阿鲁举热是一个在彝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扬的英雄祖先形象。史诗讲述了阿鲁举热一生中的重要经历。阿鲁举热是史诗主人公的彝语名字译音,他是鹰和人交感而生的后代。史诗开头讲述了阿鲁举热的出生经过,老鹰将他抚养成人后,他前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在途中,他战胜了部落头人日姆,射落了天上的六个太阳和五个月亮,制服毒蛇猛兽,为世间除掉了祸害,让大家过上了太平安康的日子。尽管史诗最后以悲剧告终,但阿鲁举热仍然是一个具……[详细] |
狂野的跃身五笙舞、欢快的木鼓舞、优雅的花伞舞、神圣的祭司舞、和谐的牵手团结舞……日前,一场融合了宗教族祭、民间歌舞、体育竞技等活动为一体的那坡县达腊彝寨彝族跳弓节,让专程赶来采风的广西新闻摄影学会记者和民俗摄影家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当天中午,记者一行来到达腊彝寨时看到,寨里男女老幼早已穿上了本民族的节日盛装,跳弓节由“腊摩”(祭司)、“萨南”(族长)、活动领唱人主持进行各种活动。祭祀结束,跳弓队伍在祭司鸣罗引领下来到跳弓场,伴随着阵阵悠扬的芦笙和激越的铜鼓、木鼓声的节奏,百多名彝胞环绕着金竹丛载……[详细] |
打磨秋是彝语叫“磋逻磋”,流行于隆林,西林等县的彝家村寨。彝族打磨秋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天黑沉沉,不见下雨,也不见太阳,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大家正在发悉的时候,李家兄弟想出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着磨秋上天说情,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把老天爷说服了。天上刮起了大风,下起大雨,雨后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庄稼回生,人们得救了。但李家兄弟却因淋雨后得重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兄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行……[详细] |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它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唱词还涉及到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产生年代】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久觉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叙事歌”,“久觉”意为“人间世事”、“生活”,“合”是“唱”……[详细] |
彝族咪古,是“腮咪”和“洪古”的缩称,它是各种歌的歌词的汇集,是彝诗的总汇。彝族咪古分布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黔西、织金、金沙等县市,并延伸辐射至省内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钟山,影响到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曲靖市的宣威、会泽等。毕节地区国土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赫章县以东属大娄山系,以西属乌蒙山系。西部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中部海拔在1400—1800米之间,东部海拔一般在1400米以下。境内岩溶地貌与侵蚀地貌交错出现,93%的土地面积为山……[详细] |
彝族《酒礼舞》主要流传于威宁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是毕节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105公里,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系贵州面积最大的县,县境四周多山谷,中部以平坝为主,最高为海拉乡的平箐梁子,最底为云贵桥头,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居住着21个民族,3个未定民族,总人口约1100000人,其中汉族占75.23%,少数民族占24.26%,未定民族占0.51%。据《西南夷志》载:贵州彝族属笃慕后裔武、乍、糯、恒、布、默六祖中的……[详细] |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动区域在赫章县境内,分布于赫章县珠市乡、双坪乡、河镇乡、铁匠乡、雉街乡、松林乡、兴发乡、水塘乡、德卓乡、辅处乡、结构乡、古基乡、古达乡等地。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东邻毕节市、纳雍县;西抵威宁县;南接六盘水市;北与云南省镇雄县彝良县毗邻,县境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平均海拔1996米,属温暖带气候区,为南温带—中温带之间所特有的高原山区气候类型。“彝族年”,彝语称为“凹洪打偷……[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