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彝族篇

  彩布贴花亦称“贴布绣”、“贴花绣”、“贴花”、“锁边滚花”等,系用各色绢、绫、布等按图案搭配拼贴镶嵌挑刺而成。水城彝族彩布贴花有卷云头、歪桃、石榴等数十种传统图案以及各种随意剪出的自由图案,多为曲线块面组合,各类图案可穿插重叠套用,相互之间多以各类与锁边相同的旋曲叶草线条串连。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制作广泛流传在水城县纸厂、玉舍、坪寨等乡镇的彝族村寨,是当地彝族服饰制作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纸厂彝族服饰彩布贴花工艺是彝家服饰制作与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工艺技巧和程序,在彝家妇女中相互研……[详细]
  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丧葬习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三官村、田坎乡、龙场镇、普宜镇、小吉镇、大方县长石镇、金沙马路乡等县(乡)等区域。其中以大屯三官寨彝族的祭祀丧葬习俗最为完整。大屯彝族乡三官寨,彝语名“协阔迪”,位于赤水河南岸,在毕节市大屯彝族自治乡北面,地处两省(川、黔)四县市(毕节市、大方县、金沙县、古蔺县)的边区。三官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长约八华里,谷地平均宽约三四百公尺,两边为陡山坡。全寨地势上下落差很大,从海拨1400米的村头黄泥村民组—直下降至河边村民组,海拨只有700……[详细]
  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彝语为“恳合呗”,又称“跳脚”、“搓蛆”。它是居住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彝族在祭祀和节庆场合跳,以彩带、白带和铜铃铛为道具,以集体舞蹈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舞蹈。新华村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西北部,该村地势以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村落聚居点海拔较高,坐落在乌蒙山脉腹地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主峰东南部,位于海拔1850米至2390米的梁山地区。全村人口2000余人,村中居住着彝、汉、苗等民族,彝族人口14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0.6%,是一个彝族人口聚居较为集中的村寨。据《西南彝志论……[详细]
  盘县毕摩祭祀文化主要分布在坪地乡、鸡场坪乡、松河乡、淤泥乡、普古乡等彝族聚居区。坪地乡位于盘县北部,与水城县的龙场乡、营盘乡和云南宣威市田坝镇接界,毗邻洒基镇、松河乡、四格乡。全乡辖区152平方公里,l5个行政村182个村民组,总户数9074户,总人口34117人,少数民族8529人,占总人口数的25%。据《勒俄特依》等彝文文献记载,当上界父性白云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母性黑土大地上,经过三年孵孕并长成铁杉巨树历经九世后,终于长成了铁杉巨人,但却不能成人类始祖,至阿居阿丛时代时,方知应该祛除白……[详细]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那时,各个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士风采。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得名。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详细]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详细]
  彝族火把节是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彝族是赫章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彝语称火把节为“朵扔吉”,节日起源、节期与节日活动与各地彝族火把节相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村寨。该项目对于增强本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也有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详细]
  易门县十街乡的彝族唢呐,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十街唢呐吹奏历史源于何时,虽已无据可查,但它历史悠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流传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红白喜事的重头戏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又称作碗。唢呐由哨、气盘、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十街唢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等仪式。曲调主要有过街调、烧纸调、送山调、下葬调、上半夜调、半阴……[详细]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元谋县小凉山乡彝族摔跤,彝语称为“格”,表示力量、技术的意思,是一项古老的为广大青少年男子喜爱的体育运动,它能强健身体,鼓舞斗志,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给大家带来欢乐。摔跤表现着彝族人民的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精神,与彝族自古尚武的观念和习俗密切相关。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同胞酷爱摔跤运动,每逢火把节和其他喜庆节日,各村寨常要开展摔跤比赛。摔跤赛的目的:一……[详细]
  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县境内的彝家山寨,沿袭着一种传统的扎熊舞,又叫祭熊舞。说起扎熊舞,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先民们居住在大山老林里,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经常受到马熊等野兽的糟蹋。为了保护庄稼,彝族山民们团结起来,他们以牛角号为联系和指挥信号。夜晚牛角号一响,人们就点起火把,手持棍棒,跑出家门集合起来,追赶地里的野兽。可是,一些野兽不怕人,有时还会伤害山民。后来,彝族山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羊皮缝制成兽衣,把人从头到脚套扎起来,用石灰把眼圈涂白,用染料把嘴巴……[详细]
  彝族腌菜云南鹤庆山区的彝族善于用山茅野菜腌制咸菜,不仅花色品种繁多,味美可口;而且,每道菜食就是一剂治病疗疾的良药。每进农历十月,是人们采挖和腌制菜食的“黄金时期”。是时,满山遍野是采挖山菜的人,笑语欢歌遍山野,宛若赶庙会。世代沿袭,人们称作腌菜节。十月十日,是腌菜节的热潮。这天,人们要在山上聚会。集体举办“唱菜”和“吃奇”活动。“唱菜”,就是对唱山歌,以对歌的形式,一问一答,介绍山菜的品目、制作腌制方法、色味特点及保健、药用价值……“唱菜”完毕,各户任选一种“菜品”现场腌制,作为献给众人品尝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