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织锦篇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详细]
  贵州省苗族织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苗族织锦以母传女的方式世代相传,盛行不衰。麻江县苗族织锦主要有锦布和花带两种。锦布一般宽一尺余;花带根据用途宽窄不一,宽者五六厘米,窄者仅二三厘米,长度同样根据需要确定。苗族织锦所用丝纱分素、彩两种,彩纱可有五色。织锦图案多源于生产、生活,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体是几何图形,以大菱形为框架,各种图案花纹相互连接在一起,布满画面,整体图案规整紧凑,饱满对称,美观大方。雷山县苗族织锦有手织和机织两种,而以手织为主。所谓手织,是将织锦带……[详细]
  织锦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图案织物的技艺,是苗族女性创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台江,织锦和挑花、刺绣是苗族女性毕生- 的“三大功课”。台江苗族织锦有机织和编织两大类,机织的为宽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两岸和巴拉河一带,编织的是锦带,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区。机织是苗族妇女采用传统的“通经回纬”技艺和平纹木机,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织就的提花织物。台江苗锦纹饰题材广泛,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山川日月无所不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详细]
  黔东南地区苗族过去都会织锦,但现在只有部分地区的苗族掌握这种技艺,雷山主要在郎德镇的上郎德、报德、乌流、西江、丹江、公统等地流传;麻江主要分布在下司镇的新华村、铜鼓村、摆仰村、白午村,宣威镇的龙江村、富江村、卡乌村、罗伊村,龙山乡的共和村、大塘村等。其中首推雷山县公统村的织锦最为精致、美观。史载三苗先民女子“鸟章卉服”,说明古代的苗族人已经穿上了有花鸟图案的漂亮衣服。《楚辞·远游》载:“建雄虹而采旄兮,五色杂而炫燿。”这说明历史上苗族服饰面料讲究,绣工精细,图案奇特。为避开历代中原战乱,苗族西迁……[详细]
  傣族织锦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往往以白底衬托单一独立的图案或多次重复的连续图案,还有些图案呈现为剪影式的侧面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