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店村位于衡水市区南3公里处,是桃城区辖区内的一个520户,2000多口人家的村庄。据史料记载该村制笔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经几百年的传承创新发展,侯店毛笔的制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主要表现在对“狼毫”毛笔的研制上。“狼毫”毛笔的特点是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量大而不滴,行笔畅而不滞,可书可画,得心应手,经久耐用,从此使中国的制笔业出现了“南羊北狼的说法”。侯店毛笔行销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清代琉璃厂有大量的侯店毛笔销售。光绪皇帝对侯店毛笔倍爱有佳,亲赐“宫廷御笔”。因此,侯……[详细] |
沧州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位处津南古道,系南北通衢要路,北达京津,南接齐鲁,百年前燕赵、齐鲁民众走京下卫闯关东,均由此路过,别无他途,凡经此乡尝“万二烧鸡”者无不奉为美食,历逾二百年美名远播,历久弥香,现如今已成为黄骅当地周边群众逢年过节、馈赠亲友、迎来送往的首选特色食品。我国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式同步的,清真饮食是依照伊斯兰教法而形成的穆斯林的必需品。千百年来,由伊斯兰的饮食律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详细] |
手工制面听来寻常,但把它做成细似松针,长与人齐就不寻常了。宁海西乡的箸面就是不寻常的面食。据当地人介绍,一个女人要学会做箸面,得用两、三年时间。做箸面的原料是漫小麦粉和食盐。技术含量非常复杂,从开始到结束有八个过程:一、备料。早起看风向、气温、阴晴,以便把握好麦粉与食盐的比例,如果是微风晴朗天,一斤粉配八钱食盐,如果空气湿度高,盐要少放一些,反之则要多放一些,食盐的合理配置是做好箸面的关键;二、和粉。将粉和盐倒在面床上,边倒水边拌和,到一定湿度后用双手搓揉成一团,覆上帆布约半小时;三、盘面。掀开……[详细] |
自明代以后,浙东民间盛产咸光饼。清同治年间,有王姓兄弟毛龙、化龙到溪口开设光饼店,生意平平。到清光绪4年,他俩试着在饼里掺一些家乡特产海苔粉末,这种又脆又香的酥饼立即得到顾主的赏识,生意也红火起来。饼店挂出“王永顺”牌子,这就是最早的溪口千层饼。1883年,王毛龙到宁波进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麻油,不料用麻油为酥油的苔菜饼更酥香,更爽口,更上乘。遂成为名燥华夏的特色民间糕点。后来成了民国时期南京-的特色礼品,被达官贵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饼”。改革开放以后,王氏兄弟的子孙们和在“王永顺”饼店工作过的师……[详细] |
唐山地区属于冀东平原,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盛产小麦、花生、芝麻等农作物。大面积种值的枣树,槐花又特别适宜蜜峰采酿蜂蜜,为生产蜂蜜麻糖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原料,冀东生产的小麦高筋面粉非常适合产品纯手工擀制面片的制作要求,这是形成产品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唐山市新新麻糖厂生产的蜂王牌蜂蜜麻糖食品属于地方性传统风味,是唐山特产,由于手工操作工艺十分繁杂加之所用原材料均是纯天然材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被誉为“麻糖大王”,远近驰名。蜂蜜麻糖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详细] |
丰润七树庄麻糖始创于明朝万历四年(1577年),取其冀东人所爱吃的食品“软、硬排叉”之优点并借鉴京城“蜜饯”浇浆法精心研制而成。民国时期,由张家传人之一张凤舞创立“广盛号”。又由其后人张金海、张国荣将此传统工艺和字号传承至今。400多年来,七树庄“广盛号”蜂蜜麻糖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味、良好的信誉,名扬全国,誉达海外。丰润“广盛号”麻糖基本配料:精面粉、花生油、香油、优质蜂蜜、白砂糖、糖桂花等。丰润“广盛号”麻糖制做方法:一是面团调制:将白砂糖用水溶化后加入面粉经多次沾水、反复搅拌后,形成筋……[详细] |
四匹缯布是沙河十里亭镇及孔庄一带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织造土布。清初,四匹缯布的纺织技术传入沙河十里亭、孔庄一带,这个时期的纺织生产逐步利用了简单工具,后又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有了组合工具,但仍为手工纺织。沙河四匹缯布的制造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制成,由多种颜色和经纬线织成不同图案,一般有大小点、枣花、拉不断等20多个花色。因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称四匹缯。作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曾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亚洲地区民间美术展。沙河四匹缯布的传统流程步骤为:棉纤维梳理、搓卷、纺穗子、拐卷、……[详细] |
平泉县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距承德市90公里。平泉利发糖饼厂位是一个由6人组成的个体生产糖饼的作坊。清道光年间,道光皇帝的御厨中有一位面案师傅,创制了一种甜点,献给道光皇帝,此甜点后被定名为“御膳糖饼”。有一年,这位糖饼师傅跟随一位大臣私访路过八沟(今平泉),遇到了早年在御膳房中共事的忘年之交刘主师的传人,遂将御膳糖饼的制作技艺传给了刘主师的传人。从此,“御膳糖饼”的制作技艺在平泉流传至今。制作御膳糖饼主要原料有精粉、动物油、白糖、植物油等。制作工艺为按照1斤面加5两油的比例和成油面,再按1……[详细] |
“铜陵白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也是铜陵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在铜陵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广大姜农、加工企业的努力下,基地规模年年扩大,白姜产量年年增加,加工后的白姜系列产品涌入上海、北京等各城市,而且还跨出国门,闯入世界。“铜陵白姜”在古代也是闻名遐迩,名噪江南。据《-词话》研究专家苟国先生考证,明万历丁已刻本《-词话》第三卷五十四回“上了一碟酱的大通姜”。这个“大通姜”指的就是铜陵大通一带生产的生姜。在民间传说“铜陵白姜”宋朝时就为贡品,乾隆下江南品尝“铜陵白姜”后,指定将其送入皇家大……[详细] |
南赵台村位于栾城县窦妪镇,村中民风淳朴、和谐,村民安居乐业。杨生辰便是该村土生土长的一位民间手工艺人。其家族木匠技艺世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艺。杨生辰是“杨氏”木匠技艺的-传人,经过几十年的继承和发展,其技艺日趋成熟,成为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木工高手,人送雅号“傻子木匠”。栾城杨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仿明清样式的家具为主,以“三大名作”为基础,取其精华,却不失本地特色,技艺精湛,精美绝伦。栾城“杨氏”家具取材考究,采用珍贵木材: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详细] |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吉林文史出版社),有数处描写奉化造纸,诸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均提到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另据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棠岙在明正德九年(1514),就从江西引进竹纸生产技术。约于此时前后,大堰、箭岭、董李等地也从福建传入竹纸生产技术,盛产毛竹的山区制纸之风渐盛。清康熙年间,箭岭村的真皮纸曾闻名于世。20世纪30年代是奉化手工(竹纸)造……[详细] |
在宁波许多传统特色饮食中,庄市长面(又称糖面、束面等)以其制作精细和独特的咸甜风味而远近驰名。据称清朝末年就开始在民间被产妇、体弱、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所喜爱,说是能催乳和调养身体,多数刚生育妇女在坐月子期间约需吃60-70斤。同时它也是当时民间的一道著名的风味点心。最红火时,庄市范围内的大小商店和宁波的一些大南货店里,都有该长面售卖。随着宁波帮人士外出奋斗创业,庄市长面也被带到了上海、杭州、武汉、香港、台湾等地,如当时光在上海比较出名的庄市长面店就有“上海三阳”、“邵万生”、“天福”等三家老字号,……[详细] |
“五奎园”改刀肉是御膳房刘德才主厨主创,献给道光皇帝的御菜,于道光年间传入古镇八沟(今平泉),现在是平泉的传统名菜。据传刘德才老师傅年老体衰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榆州(今平泉),为了糊口在镇上开了一个小餐馆,经营改刀肉。刘师傅连续收了五个徒弟,把御膳改刀肉的做法传给了他们。五个徒弟同心协力办饭店,给饭店取名“五奎园”。“五奎园”改刀肉的特点是入口绵软,咀嚼筋应,味道鲜美,干香适口、菜尽汁干,造型美观、储存时间长。“五奎园”改刀肉原料为五分之四的臀尖瘦肉,五分之一的上脑肥肉,横切成极薄的肉片,切成火柴……[详细] |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大海,背倚四明山、天台山,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古有“四明三千里,物产甲东南”之称。宁波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米类食品都十分丰富。宁波地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既受赐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得力于历代点心师对前贤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渐成风格迥异、自成一体的宁式糕团。梅龙镇宁式糕团发挥了江南食品资源丰盛的优势,以米面为主料,运用多种技法,创造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点心品种。从选料到加工、熟制,各个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详细] |
长面是宁波一带产妇必备的面食,鄞州高桥镇芦港村的长面,是宁波闻名的特产,其将面和好后挂在架子上用筷子拉到长约6尺。一般以两筷为一束,称为一绞。长面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等纯手工制作,经过揉粉、闷缸、切粗条、搓细条、盘缸、应筷、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装桶等步骤,具有细、白、韧、滑等特点,口感好,极易消化。在宁波风俗中,家里生了小孩,就要到邻里分长面。一碗碗盛好,用桶盘(一种木制的红色圆盘,比脸盆大些,旧时宁波女子的必备嫁妆之一)捧着,挨家挨户去分送。有的甚至会全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