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余姚土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越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实用牢固而闻名。余姚土布是余姚棉区极具特色的家庭纺织产品,其种类繁多,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制作分纺纱、织布前的准备、经布、织布等几大环节,需要用到20多项制作工具。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过去是全国重要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历史上余姚棉花种植面积曾一度占到浙江省的40%,故浙棉又称“姚花”。余姚土布自南宋后以此为主要原料,因历……[详细]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拉特部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铜银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不仅满足乌拉特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体现了乌拉特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蒙汉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碗、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制品图案优美、色泽明亮,造型古朴大方,做工精巧细致。其制作加工过程主要……[详细]
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
  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人讲究吃烧饼,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历史悠久。追源溯流,东汉始有烧饼,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擀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烧饼在古代又称叫煎饼、麻饼、胡饼,据汉朝刘歧《三辅决录》载:“赵岐避难于市中贩胡饼”。说明从东汉就有了烧饼。到了宋朝,烧饼种类逐渐增多,烧饼花样层出不穷。后来烧饼传入清宫。清廷御厨赵永寿潜心研究烧饼制作技艺,研制出了独特的多层麻酱烧饼制作工艺……[详细]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用品,在中国文房“四宝”中享有特殊盛誉。明清以来,苏州吴门画派名人辈出,传统中国画颜料的需求增大。明末清初,阊门都亭桥开出了一家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由于其品种较全,选料讲究,研漂精细,制造精良,近代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不少传世名画上运用的颜料,多出于姜思序堂的乳钵之中。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生产原料可分为矿物性、植物性、动物性、金银和化工合成五大类。原料不同,制造方法各异:有的要椎磨,有的要浸泡,有的要取其……[详细]
福州鼎鼎肉松制作技艺
  福州肉松制作即是将猪肉煮熟卤好,把肉汤烧干,使卤猪肉变成金黄色,松散绒毛的样子,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受世人喜好而轰动全国。林鼎鼎后人不敢忘却祖传技艺,遂以“鼎鼎”命名重操先祖之业。鼎鼎肉松的制作工艺流传在福州各地,肉松产品也流传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大美食。……[详细]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河南滑县道口镇,该镇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重要军事、交通要冲。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承传了滑县道口烧鸡的元宝造型,油炸卤煮后外皮金黄,故称元宝鸡,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义兴张”道口烧鸡有350年历史,《滑县志》中记载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乾隆五十二年(1787),张家后人张炳得到清宫御厨刘义“八料加老汤”的技艺传承,改名号为“义兴张”,自此“义”为祖训。嘉庆皇帝南巡经过水路道口,闻异香而醒神,食后赞为“……[详细]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榨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重庆涪陵商人邱寿安命名,意为“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物产》中关于“包包菜”的记载,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推测,今涪陵区境内最晚在公元18世纪已出现青菜头(即包包菜)的广泛种植和加工成咸菜供家庭食用,风味独特,是众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重庆涪陵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长江、乌江交汇于城区,依靠丰富的自然条件,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培植,孕育出涪陵榨菜原料茎瘤芥(俗名青菜头),涪陵榨菜就是以“青菜……[详细]
灯彩制作技艺
  我国灯笼制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张连友,现年74岁,艺名张明亮,七岁开始跟随原清宫太监董仕荟学习制作传统灯彩制作,经过七年的学习,能够制作宫灯以及各类民俗灯笼,人称灯笼张。灯笼,俗称灯彩。制作工具主要有:锯、锤、斧、刻刀等,原材料主要有:木、竹、绸缎等。宫灯制作材料考究、工序复杂、工艺细致、制作严谨,主要有木质宫灯和竹扎宫灯,宫灯比例匀称、样式美观大方。民俗灯笼主要用于各类传统节日及民间庆祝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民众性,虽然做工不及宫灯考究,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色泽鲜艳……[详细]
“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
  粉条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美食,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河北省涿州和房山地区。该项技艺目前的传人尹志刚,其祖尹文(1837年-1898年)善于制作粉条。民间绝大多粉坊都是添加明矾制作粉条的。而尹文则研制出了一套无明矾粉条的制作方法,后传于家族子孙,到了第六代尹金宝(1948-至今)始终以粉条制作加工为生,尹志刚为第七代传人。2009年后,尹志刚在保留“尹氏粉条”核心理念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以批量生产的机器设备,通过调制淀粉糊、高温蒸熟、静置冷却、手工刀切……[详细]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用一块整板制作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瞎掰”的制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它的巧妙智慧与创造性也正在于此。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详细]
扬州毛笔制作技艺
  中国毛笔制作技艺有宣笔、湖笔、水笔、李福寿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清史载:“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一百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舌感和目测。笔尖粗细、长短、老嫩以及锋状均有讲究,工艺精致而富有韵味。学制扬州毛笔,由师傅口传心授,学者反复实践、揣摩,入门难,精通更难。扬州毛笔,带……[详细]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青山活水出好茶,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生长在洞庭湖君山岛。生态环境优越,茶品绿色健康,茶文化底蕴深厚,见于文字记载已逾1200多年。君山银针的闻名得益于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一芽一叶”独精制作,历经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等九道工序,闷中取宝,酵中取精。其中“九不采要求”“双式复烘”、“双式闷黄”是君山银针芽身金黄,滋味鲜醇爽口、回味悠长的重要工序。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作为一项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国际上已获得多项荣誉。发展和传承它……[详细]
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铜锣是一种以紫铜为主材,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制作而成的乐器,广泛应用于戏曲舞蹈、民俗活动等。耒阳市坛下乡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操作流程非常严谨,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选料要求铜精度达到99.9%,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配料),加温至1200℃使之熔化(熔水),倒入模具制成铜坯(制坯),将铜坯放入900℃炉膛里烧红夹出打成片(锻打),待锣片加温软化剪成圆形(剪边),连续烧红放于槽型内反复……[详细]
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
  据《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通海秀山沈育柏创建老拨云堂,生产拨云锭眼药,首开云南制药先河”。老拨云堂以“医以济世,世守其业”价值观世代相传。清朝末年,老拨云堂第八代传人沈元能用拨云锭治好了云南开化总兵夏豹伯久治不愈的眼疾,夏将拨云锭选为贡品受皇室嘉奖。夏欣喜之余赠藏头联予老拨云堂:“拨翳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通神。”从此,老拨云堂声名远播,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国药主流名店齐名,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药堂之一。拨云锭沿横断低谷驰名羌陇,东经湖南普惠中原……[详细]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炸酱历史悠久,追源溯流,春秋时期始有大酱,皇太极时有酱坯(干酱)。皇太极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满族士兵长驱入关,身为主帅的皇太极深知保障大军饮食的重要性,军中缺盐更是大忌。为此,皇太极一再下令,各级将领务必在行军途中,向民间广为征集豆酱,晒成酱坯,随军携带,始有批量化酱坯出现。清兵进入北京城后,军中食酱的习俗被沿袭了下来,食酱文化被带入皇宫。为改善食味,御膳房厨师开始用油炸食大酱,使酱味更鲜美。始用炸酱拌菜,后再炸酱时添加不同原料,按季节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