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宝剑制作技艺
  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设计制作流程,全面体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良刃制造工艺水平,其核心技术——剑(刀)条的复制、修复采用传统……[详细]
油茶汤制作技艺
  油茶汤制作技艺在来凤县盛行。即以油炸茶叶、加以食盐、葱、蒜、姜、掺水做汤,泡油炸阴米子、阴包谷、团馓、花生米、黄豆、核桃、干豆腐丁等饮用。既是饮料,又是佐餐的汤类,喝来清香满口,回味悠长,提神醒脑。是土家人一日三餐不离的饮食,也是接待贵宾的礼俗,是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油茶汤制作技艺流传久远,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记载,清代同治年间成书的《来凤县志》、《咸丰县志》、《龙山县志》中也有详细描述。它对于土家人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增进友谊和交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艺术化的……[详细]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是信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拣剔等过程。1.生锅生熟两锅均用直径82.5厘米的“牛四锅”,呈30—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锅台上,两锅相连砌置。生锅即杀青和初揉,炒茶前要把锅面磨光擦净,保持锅面清洁光滑。锅温较高,各级鲜叶要求不同,高档鲜叶160—180℃;中低档鲜叶180--200℃。每锅投叶量0.5—0.75公斤。生锅炒制时间,根据鲜叶老嫩,芽叶肥瘦,水分多少灵活掌握,一般翻炒加揉捻需7—10分钟。锅温升到要求时,开始投叶,用特制的茶……[详细]
桑蚕丝被制作技艺
  晋城地处山西东南,南部是中条山脉和太行山交界处,地近西荫,民间有嫘祖在云蒙花石沟教民养蚕的传说;东连神农炎帝稼樯之地,西邻尧舜圣邦;境内有舜王获泽渔猎、商汤王桑林祷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记载和诸多桑蚕养殖的史实、故事。八十年代,有关专家对晋城桑树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南部山区不但野生桑树资源丰富,而且还有罕见的柒叶桑等稀有品种,再次映证了嫘祖教民利用山野桑树养蚕的传闻。晋氏纯手工蚕丝被采用100%桑蚕丝做内胆,整个工艺分为原材料制作和蚕丝被芯制作两部分。原料制作工艺包括选茧烘干、煮茧、剥丝、烘干、半……[详细]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恩施玉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主要产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和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五峰山一带。2014年12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施南府黄连溪一蓝姓茶商,按陆羽所著《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垒灶制茶。所制茶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豪峰银白如玉,曾称“玉绿”。后因其茶味鲜爽、毫……[详细]
楼村中医世家胃灵散制作技艺
  胃灵散是洪洞县刘家垣镇楼村史家的祖传秘方,主要治疗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虚寒老胃病。胃灵散由党参、苍术、陈皮、川朴、猪苓、白茯令、官桂、草菓、甘草等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组成,是中医治疗脾胃失调、肝胃失调等症的独家秘方。胃灵散制作工序严格考究,最关键的是炮制一关:官桂等部分药物需要用秘制黄酒浸泡3—5天时间不等;甘草等药物需用特质蜂蜜炮制;枳实、川朴等药物需要用秘制熏醋浸泡1—2天时间不等;苍术炒制的成色和火候,土炒白术等都有其独特的秘制方法,与常规不同;其它果实药如草菓要用椒窝……[详细]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即第二代传人刘抵明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即天福号酱肉铺。师徒二人反复研磨酱肘子的制作工艺,研究出一套与众不同的酱制方法,即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福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天福号的酱肘子是其独具特色的产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在历史上曾是皇宫贡品。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精细讲究,主料选用北京京东八县优质的耷拉耳朵黑毛猪,配……[详细]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已久,六味斋是山西太原著名的老字号,生产的酱肉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著称。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味斋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年,承袭了二百余年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传统配方中有几十味中药材,再加上用文火慢慢炖煮。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至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经卤制、酱制、刷酱而成。装锅时,层次、顺序都有严格要求。煮制时,要一……[详细]
淮盐制作技艺
  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江苏省连云港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淮盐生产,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已有4000余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余年。而关于淮盐的称法,是古人以淮河为界,对淮南、淮北地区所产海盐的统称。到了清朝中叶,淮南成为淮北海盐的销售区,故后来人们所称之“淮盐”,实指淮北盐区晒制的大粒……[详细]
营丘太公香制作技艺
  昌乐太公香起源姜太公封于齐的都城营丘,因以为名。太公香的制作原料为木料锯粉末、榆树皮粉、香料等。太公香制作流程有以下几步,首先将所选木料、榆树皮做切制、粉碎处理,即采用拣、摘、揉、刮、筛、凉以及切、捣、碾、镑、挫等方法,除去杂质、多余的水分、变质的部分及其它成分,并使其大小规格满足要求,细度一般在100目左右;再将兑好的料加100摄氏度开水拌均,使其充分混合;将和好的香泥放到专用的桩里,再用杠、楔子等专用设备,一次一次用力往下压,随着压力的增大将香泥压制成条状。在下面出口处,用蒲囤子接下来即可;……[详细]
仉家龙灯制作技艺
  仉家龙灯制作技艺自光绪元年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仉家龙灯是用纸裱糊、竹蔑扎制的龙灯造型艺术,取材因地制宜,材料简单易得,制作过程包括扎、糊、画三大步骤,以竹子作为骨架,外面糊纸再绘画,龙头制作精美,内置蜡烛不倒。龙头的制作十分复杂,以麻做胡子,龙头上装有铃铛、丝带等装饰品。龙身上放有蜡烛,每节放两支。每只蜡烛燃烧约半个小时,顶端有口,可以方便更换蜡烛、出烟等。传统的仉家“龙灯制作”包括龙灯制作、龙灯表演两部分。龙灯表演有“二龙戏珠”、“卧龙”、“大摆尾”、“小摆尾”、“里裹”、“外裹”等动……[详细]
高密菜刀制作技艺
  高密菜刀制作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盘炉,即分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利用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经打制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精髓。夹钢是先将熟铁打出刀坯,再开槽夹上钢(钢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烧到一定的温度使钢和熟铁合二为一制成菜刀。淬火是将锻打好的刀烧红后瞬间放在水里,使刀变硬,这样做出的刀锋利耐用。高密生……[详细]
古琴制作技艺
  古琴斫琴技艺、中国古琴制作技艺潍坊自古以来就与古琴渊源极深,相传远古时期,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以教化臣民,而史学一般认为舜是潍坊人。至近代著名琴家王心源、王冷泉、王作桢、王心葵先生都是潍坊人。古琴制作首先选料,底板用梓、楸等硬木,面板则用桐、杉类软的木料,而且多年陈放最好。炮制时先确定琴的尺寸,用铅笔画出中央基准线,沿线两边画出琴形,然后斫削。将削好的琴面和地板用胶粘合之后就可以上漆了,上漆前先刮灰胎(用鹿角霜和骨瓷粉加入大漆调合成稠糊状),一般刮七遍左右,每遍都要用砂纸打磨。大漆上两遍之后,上……[详细]
红丝砚制作技艺
  红丝砚制作技艺指运用所采红丝石原料,以材施艺进行审料创作制成红丝石砚的制作技艺。红丝石仅在青州黑山与临朐老崖崮有分布,是一种刷发如丝、色如晚霞、丝如鸡血的石头,故名红丝石。红丝石硬度适中、纹理丰富、色彩对比明显,用红丝石制成的砚台“细润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声,聍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笔锋不退”,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名砚第一”。红丝砚的制作技艺大体分设计、裁料、雕刻、上蜡出光四个过程。首先,根据不同纹理、不同色泽和纹理的疏密及分布状况,设计出适合某种形制的制砚图案。其次裁料,砚不在大而在于精……[详细]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产自贵州省都匀市。该地区处于贵州的南部,都匀毛尖则生长在这一带的团山、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有峡谷也有溪流,海拔千米,常年在云雾笼罩之下、林木十分苍郁,年平均气温在16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土壤中蕴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使得都匀毛尖优势突出。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一般都匀毛尖分为手工制作方法和机械加工方法两种。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方法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