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
  同利肉燕用肉包肉是福建省独创的饮食工艺,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太平燕”取猪腿瘦肉槌咸肉泥,掺上薯粉,碾成纸片般薄片,内包肉馅,配以高汤,做成点心,美味可口。因包出的形状同飞燕,便取名为“扁肉燕”,皮也就叫燕皮了。在福州民间,扁肉燕加上剥壳的鸡蛋便成“太平燕”,象征“太平”、“平安”、“富贵”、“吉利”。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太平燕”是必备一具菜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工艺。……[详细]
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
  建宁素有“莲乡”之称。莲子在建宁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曾是“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建宁、泰宁、将乐、建阳、建瓯等县市。建宁通心白莲果实圆大,洁白脆嫩,易烂面沙,品质上乘,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还源于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精细的加工技艺。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有1000多年历史,五代梁龙德初(公元921年),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白莲池,就有莲……[详细]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的林坊乡、莲峰镇、隔川乡、揭乐乡、北团镇、文亨乡等地。清初,连城县林坊乡有福村村民罗匡正等人因经常外出,为使地瓜能方便携带以作干粮,便开始尝试将煮熟的红心地瓜烤干以制成地瓜干,连城红心地瓜干自此诞生。清代,连城从事地瓜干制作技艺的家庭作坊曾达到数千户,产品销往大江南北。清代中叶,连城红心地瓜干成为朝廷贡品,连城从此成为中外闻名的“红心地瓜干之乡”。连城地瓜干以其独特的原料与制作方法出名,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首。它是用连城县境内……[详细]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南宋末年,四堡枧头村青年吴一郎公到杭州其岳父处学习打锡技艺,将学来的锡器制作技艺结合四堡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探索出一套具有浓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锡器制作工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四堡乡枧头村人吴一龙因制作的锡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被誉为“能工巧匠,世所罕见”的打锡师傅,被明万历皇帝所赏识,赞誉为“锡状元”,四堡遂成为福建有名的锡器之乡。几百年来,打锡匠们农忙的时候务农,农闲时挑担出外,离乡背井、……[详细]
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技艺
  明清时期漳州生产瓷器中最早的是一种被称作“漳窑”或“漳瓷”的白釉米色器小开片瓷器,曾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并远销海外,被广为珍藏。“漳窑”米黄色瓷器显著特征为“白釉米色器,纹如冰裂”,其窑烧使用横式阶级窑,氧化气氛;装烧工艺以匣钵、垫圈方式为主,支钉为辅。烧成温度绝大多数是1200℃左右,少数胎质精细的使用是高温1200℃以上,烧成为氧化气氛。“漳窑”米黄色器物形体轮廓线条简练洒脱,表现出疏朗、生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具有定窑的遗风。器物口沿宽平或基本呈直角,圈足多外撇,形体浅、宽,使造型更显得古拙……[详细]
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
  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799年)由王仕全始创,祖铺设在福州市台江茶亭街,原名天华斋琴铺。创始人王仕全从小喜爱音乐,其子王师良继承产业后更名“老天华琴行”,于1955年并入福州台江乐器社,成立“老天华名牌乐器小组”。改革开放后由第五代传承人王道辉再创“老天华乐器制作坊”。老天华琴行主要制作南胡(二胡)、月琴、板胡、椰胡、京胡、七弦、琴、琵琶、瑟、箫、笛、笙等民族乐器,并以其选材优良、造型精美、音色准确、音域宽广而享誉福州,深受民族乐器爱好者青睐,得到国内外专家赞赏。老天华制作的十……[详细]
东山肖米(烧卖)制作技艺
  东山肖米,又称烧卖,是东山县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闽南婚宴喜席必备的一道地方名小吃,已有数百年历史。肖米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食品,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福建东山等地则将它称为肖米。烧卖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悠久。在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稍麦即是福建东山所叫的肖米。据东山县志记载,东山肖米(烧卖),在明朝时期由中原传入东山,历经数百年,经过东山本地师傅的传承、发展,逐渐……[详细]
果馔盘盒制作技艺
  荔城区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是指黄石镇后洋吴氏家传的特种技艺。清代乾隆初年,著名艺人吴贤制作的贴金透雕花篮被兴化知府选为贡品,至今还完好保存于故宫博物馆。从清代中叶起,后洋果馔盘盒技艺名播遐迩。其作品以选材考究、造型奇妙、雕工精细为特征,综合运用镂通雕、圆雕、上漆贴金、金漆线描等工艺,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其用途广泛,即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又可作为富裕之家置放水果和干点的器具,还被艺术品收藏家视为宝物。2010年11月,《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详细]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据乾隆《泉州府志》载:唐代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永春等地已有竹制家具、竹编农具生产。据《永春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永春漆篮制作有制篮胚(竹编)、灰篮、油漆、绘画、堆雕等5个工种33道工序,是在精致……[详细]
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技艺
  清以前,安溪官桥一带居民逢节日喜庆便制作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糕点。成珍桔红糕的传统制作技艺,系家族式传承,清初至民国,均在安溪官桥赤岭大路街发展。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因钦差陈万策奉旨到安溪赈灾而有机会让雍正帝品尝并赐名桔红糕。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林光武嗣孙林维扁对其加以精心改进,形成一套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其流程包括研磨、配制、切块三个部分。制作成珍桔红糕首先要挑选优质糯米,放入25-50摄氏度温水(水温视季节气候而定)里浸泡5-10小时,洗净,每次取约30克糯米……[详细]
弋阳大禾米粿制作技艺
  弋阳大禾米粿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弋阳大禾米粿(又名“弋阳年糕”)制作的历史久远,据咸丰元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弋阳大禾谷米白长大”。1991年版记载:“弋阳大禾米粿制作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系选用优质纯正、洁白、质软的弋阳特产大禾米,经过三蒸二百锤加工而成,具有洁白如霜、透明似玉、油质发亮、韧性可口的特点”。弋阳人每逢新春来临之际,必有三事:杀猪、打粿、煎米糖。打粿就是打大禾米粿,家家户户都要选用优质纯正的弋阳特产大禾米,用纯净山泉水浸泡72小时以上,经过三蒸二百锤的独特工艺加工……[详细]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古田民间就已盛行红曲制作技艺。清乾隆版《古田县志》中记载:古田地瘠民贫,岁岁收米制曲,易银完粮原米有税。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中也有“田家多制曲,畲客少租山”的记载。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先是流传于民间,由农家自制,后来逐步发展成小作坊生产的形式。1915年,古田商帮在福州建立“古田会馆”,组成“红曲帮”,将古田红曲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1957年至1959年3年间,全国有20多个省、市派人来古田县红曲厂学习红曲制作技艺,从此全国……[详细]
遂川珊田架花制作技艺
  架花,即焰火礼花,流传于遂川县于田镇珊田村。其制作流程复杂,工序严格,配比精确,花色艳丽,变幻奇绝,具艺术观赏性和民俗文化内涵。珊田架花为燃放式的焰火礼花。一般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晚燃放。节前三天,必须先舞“火龙灯”,以祈保太平,预兆丰年。同时架花的制作者和燃放者须斋戒三天,洁身自净。正月十五日沐浴更衣,枫籽烘熏后,举行燃放仪式,焚香、燃炮、奏乐、祭拜,安定“先师”神位后,方可燃放“架花”。所谓“架”就是燃放前先在坪场中树木杆一根,名为“定天柱”,然后依次在木杆上横扎七或九层木架。每层置有各种扎花、……[详细]
福州洪塘篦梳制作技艺
  “洪塘篦梳”出自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是以麻竹等为原料,经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工序制作而成,因能够篦发去垢而不伤发,故称为“篦梳”。明代以来该村居民就以从事篦梳制造为主,至今仍为当地居民的家庭副业之一。“洪塘篦梳”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今有551年的历史。其创始者是明代洪塘郭厝里的郭界三,他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妙峰山脚林厝山的一片山崖上晾晒,“洪塘篦梳山”也因此而得名。到解放前,“洪塘篦梳”逐渐式微,1955年,“洪塘篦梳”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1958年开始恢复出……[详细]
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
  中国烹制酱鸭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北京烤鸭、杭州酱鸭、广州酱鸭,各有千秋,其中福州酱鸭的制作方式甚为独特,苏苏酱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地方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既保存鸭子的原汁原味,又具有独特的香味,细嚼细品便觉得满口奇香,味道鲜美,深受福州人的喜爱。酱鸭的主要制作工序有:选用福州地方鲜活“半番鸭”;将鸭毛去净,剖腹挖去内脏,洗净;放到清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再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