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宁海特产

宁海民俗文化

  船灯舞是流传于宁海乡间的传统民间舞蹈。它反映了农民们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热情,节奏明快,有浓郁的民族传统和乡土气息。宁海的船灯舞以双船四人组合表演的形式进行,一人以丑角扮作渔夫,一人以旦角扮作渔妇,也有艄公、媒婆等。服饰同越剧服装相同。船灯舞一般在面积很大的天井或晒场上表演。表演采用双船(称“龙凤船”),每船各有二名表演者,分别饰小生和艄公及小旦和船娘。舞动时一般不唱,表演者依乐队的锣鼓点子变化而……[详细]
  西岙正月十八夜行大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龙信仰活动。以制龙、行龙、祭龙等形式,强调龙的形象,龙的神威以及它与人的亲和关系,表达当地对龙的感情和祈求龙能为他们带来风调雨顺和吉利平安,激励家族子孙要象龙一样地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据西岙《陈氏宗谱》载,西岙行大龙活动始于南宋宝祐十三年(公元1253年),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每年秋收后,村民开始制作龙灯,筹备鼓亭、龙旗、龙牌等仪仗。待到来年正月十八日晚上……[详细]
  刻纸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是剪纸技艺的延伸。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植在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古代有剪刻彩纸迎新春的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剪刻彩纸为花,贴于墙壁、窗户、灯笼之上,大家相互观看评论。清明节里,大家剪刻纸幡、纸人等祭奠祖先。刻纸还体现为欣赏结合使用,用于旧时妇女刺绣的底样上,她们剪制鞋花、枕花、床单花等,再行刺绣。民间刻纸寓意多端,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作品取材广泛……[详细]
  箍桶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木业制作行业中又称为圆木作。在木制家具一统天下的年代里,箍桶匠是五行八作中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行当之一。箍桶匠的活计制作一般有下料出粗、刨斜边、拼板上箍、铲沟槽上底、打磨出细等几道工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刨斜边,这是加工桶器造型好坏的关键。拼板上箍又是箍桶匠的绝技,经验老到的箍桶匠制作桶器一般一次就能加工成形。此项工艺精细,艺人必须娴熟,才能随意造型。之后还必须经过……[详细]
  宁海乱弹的形成在清代乾隆时期。民国后期是乱弹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宁海的演出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兴盛时期有戏班子上百个。乡间一些较大的村落都组织有一个戏班子,以唱平调、山坑调和乱弹为主,俗称“昆高乱”,所以乱弹又有“紫云乱弹”和“山坑乱弹”之分。宁海乱弹的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等,是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唱词以七言为最多,兼有一定词格的长短句,二、四、八、九、十不等。其唱腔依据角色……[详细]
  深甽庙会是当地的一个重大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十月十五,这一天是深甽隔水庵真君大帝的诞辰纪念日。真君大帝是南宋抗金名将许宗泽元帅,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也希望他能保佑当地百姓而举行庙会。庙会从十月十三开始至十七结束。每年的十月十四晚上就有信徒到隔水庵真君殿前坐庚申。十五一早家家户户就摆上供品,点起香烛请真君大帝保佑一家平安。深甽十八节龙是真君大帝的护身龙,十五一早就要在殿前舞龙,随后沿街穿巷,绕村一周。……[详细]
  山头村在正月十三为灯头日,规定要进行行会,祭祀白鹤大帝,用一种以食品造型的方式来表示他们虔诚。分为选料、初步造型和精细造型三个步骤。以生猪肝、生鹅蛋、活鸡、羊肚、猪喉管等为原料,品种有姜太公钓鱼、猛虎下山、天鹅戏水、金猴献桃、蛟龙出海等。……[详细]
  宁海人提前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十四夜,这天也叫上灯节,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各家采集樟树枝插到门楣上压瘴气。十四夜的饮食是极为丰富的,在宁海各有不同,城关及北路西店一带吃汤包,东路一带吃的是团,西路一带饮食中午是米筒,晚上吃“糊了沸”,称“羹”。头年娶了新媳妇的人家,还要新媳妇掌勺做甜羹给邻居们吃,称“媳妇羹”。晚饭后,各家各户“燂址界”。燂址界后,大家出门闹元宵,有看灯会,……[详细]
  宁海竹器编织工艺历史悠久,竹编是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编织工艺,因其篾细、结实,闻名省内外。竹编器具结实、耐用,而且用途广泛。所编织的各种竹器,有套篮,针线箩、提篮等等,种类丰富且经久耐用。……[详细]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在宁海流行盛广。相传历史上舞狮盛行的高峰时期,宁海全县共有300多个舞狮班。其历史可追溯到梁代。宁海狮舞演出在宁海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最为突出。新春一到,宁海各乡镇都组织形式各异的狮子班,走村串户,锣鼓喧闹,敬祖迎神,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舞狮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现宁海城乡尚有10多个“舞狮班”在活动。宁海狮舞,根据地区的不同,可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