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象山特产

象山民俗文化

  宁波农民画主要包含象山、奉化和慈溪三地农民画。象山农民画于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并出现了以高妙兰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民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目前以象山茅洋乡农民画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继承了高妙兰优秀农民画传统,并成为宁波市农民画创作主流队伍之一。奉化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源于民间丹青画,明清时期即已广为流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又沿承和发展了这一画种。改革……[详细]
  象山自古至今都是我国著名的渔业大县,象山渔民都将自己的主要生产工具——渔船尊称之为“船龙”,并在船的一些主要部位进行一些诸如彩绘、旗帜等等的装饰,千百年来,相袭成俗,这就形成了一种船饰文化。其基本内容如下:严格来讲,经过制作的渔船本身便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渔民们对其各部位的油漆及其色彩搭配就十分讲究,如每造就新船时,就要在船头两侧为它画上外围白色、中涂乌黑眼珠的“船眼”进行“定彩”,并选择吉日,用……[详细]
  古代的牒,一般是指书籍刻本或通行证书,如牒谱、金牒、玉牒等等。但这儿所谓的“牒”,则是专指旧时寺院、庙宇或道观等信仰场所使用的“度牒”或“戒牒”,“刻板牒印”即是由专事刻板的民间艺人,接受这些寺、庙、观的委托后,将那些“度牒”和“戒牒”刻制印刷出来,供僧、尼或道士们作为一种信仰品出售给或赠送给那些善男信女们,说是拥有了这些“牒”,佛和神灵就会保佑他们平安、吉祥和幸福。据传,该村在明清时代就有刻板牒……[详细]
  木海马俗称“泥马船”或“泥艋船”,人们双手扶其柄,单膝跪于其后,另一腿往后用力蹬涂,即可快速前进,其速度不亚于陆地上骑自行车,故有“海涂自行车”之称。据说它是明代戚继光为抗倭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可以挂弓箭、搁长毛竹枪、前面又能置放小铜炮的、用于海涂上追击倭寇的一种多功能的驾驭战具。后因战事平息,便逐渐被民间使用于海涂小海产的捕捞中,演变成为海边人家的一种劳动工具甚至是交通工具了,一直沿用至今。木海马……[详细]
  “馒头”的名称由来已久,相传诸葛亮平南蛮时,突遇到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半空中有许多声音在喊:“还我头来!”诸葛亮用面做成头型,向空中撒去,这才风平浪静。当时人们称这种食品为蛮头,后来不知何时起,凡形状扁圆的食点都称作馒头了。宁波风味点心米馒头的历史起于南宋,是宋孝宗的恩师史浩为老娘供奉观音菩萨的特制供品。原先也是米制的年糕之类,因为史老太太喜欢吃供过菩萨的点心,由于年事渐高,嚼不动硬筋筋的东西,厨……[详细]
  农历七月半,古称鬼节,抬城隍、装鬼卒、扮罪人、放焰口、点水灯,行神赛会,天下皆然。象山建县千余来一直为浙东主要渔区,其称呼却按地有别,如在爵溪被呼为“神赛会”、石浦东门村则叫“太平节”、定塘周岙称“鬼节”、涂茨钱仓叫“七月半节”、“珠山”叫“中芝节”,名称不一,内涵相同,即祭祀祖神,追奠亡灵、祈求吉祥,禳祸免灾,保佑丰收。同时,“七月半上”会期上呈现的龙灯、抬阁、鼓琴、高跷等民间艺术百彩缤纷,传统……[详细]
  赵五娘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醒目的位置。赵五娘与东汉时的中郎将蔡伯喈的故事最早见于-小说《说郛》,宋南词有《赵贞女》,金元院本有《蔡伯喈》,元南戏《赵贞女与蔡二郎》,而元末明初,有“中国南戏之祖”之称的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记》,则是中国戏曲领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赵五娘贤淑、孝顺、忠贞、勤劳的品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赢得后人普遍尊敬……[详细]
  鱼灯舞是东南沿海渔民在喜庆丰收灯会中表演的一个舞蹈。象山县石浦昌国卫一带有流传。该舞蹈自元宵前夜上灯,正月十八日落灯。鲫鱼灯舞因队形严整、舞姿优美并有吉祥如意象征,为四乡八邻争相邀请表演。鱼灯舞的衍生,据传这样:约四百年前,有陈氏兄弟三人为逃兵乱,来到昌国东门外的半边山落户。后陈氏老三练就一身海上本领,成为当地有名的船老大,并与黄老大女儿黄玲花结婚。黄玲花巧于手艺,尤善扎活灵活现的黄鱼灯。乡邻羡慕……[详细]
  象山龙灯锣鼓具有独特的打击风格和音响效果,尤其是石浦地区龙灯锣鼓别具一格,世代相传,繁衍不绝。象山南部的龙灯锣鼓在明嘉靖年(1566年)左右形成,时值昌国设卫,戚继光屯兵,民间庙会盛行,龙灯作为庙会巡游的领路龙参与其中。而象山东北部地区的龙灯锣鼓在开始形成,民国是鼎盛期。目前,象山舞龙队多达二十余支。旧时,象山西部、中部却无舞龙队,近几年来,也引进创新了现代舞龙艺术,如:母子龙,以舞台表演为主,但……[详细]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请龙活动。1906年胡善德老人组织村民胡善标、胡家存、叶从狗重组龙舞队,称“田洋湖茶山老龙”,每逢正月到各村各岙舞龙。田洋湖茶山老龙长51.8米,宽0.5米,是象山最长、最大的龙。老龙造型古朴……[详细]
  昌国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坐于长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巡游,配之以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流传于象山县石浦镇昌国(原为昌国镇,现与石浦合并)及周边地区。据说,自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起,为表彰捍国卫疆勇士们的业绩,告慰众将士的英灵,昌国卫人民在清明这天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为亡灵做道场。“抬阁”是清明会中最重要的表演内容之一,后成为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详细]
  大塘红庙庙会活动,是象山县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庙会活动。镇潮庙(亦称红庙)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纪念为大塘人民围海垦田的十八先贤,在红廟前道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天,大塘12个村自发组织浩荡的队伍,集中红庙,从早上6点钟出发,绕大塘十二个自然村一周,到下午3点左右行回红庙结束。庙会程序有:(1)举行庆典仪式。在庙前道地中央放两张八仙桌子,桌子上摆着猪、羊、鱼、面、点心等八……[详细]
  村民们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扎起五彩缤纷的两条母子龙龙灯,以盛大节日的形式举行舞龙活动。原来的舞龙队都由男人组成,自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打破传统习惯,组成了女子舞龙队。母龙由30-50岁的妇女操舞,子龙由13-16岁儿童盘舞,每条龙七节。舞龙时,龙珠先导,高照引路,龙珠后尾随一人,手持长号(斗号)边走边吹,无曲调,声音洪亮,悠扬生动。……[详细]
  我国的民间舞狮活动历史悠久,象山泗洲头镇上马岙村的《灵南舞狮》人称“太平狮子”,以祈求祖神和其他神灵庇佑一方平安为表演的宗旨,据说在清代以前就已存在,但具体如何传入和传承了多少年代已无从查考。旧时它主要出现在春节、元宵等重大民间节庆活动中,程序是先去村庙,后上宗祠,再挨家挨户滚舞,动作之寓意按地方与每家户主的要求而不同:如滚拜菩萨可“发家旺财”,滚舞床铺可“送子得子”,滚转四门可“四季平安”等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