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 > 高密特产

高密民俗文化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当时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纪念会刊”提到:山东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替农村中有灾难疾病的农民开锁还愿的迷信活动,唱腔称为周姑子调,后来在高密及周边地区演变为戏剧,由于该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详细]
  高密历史悠久,人文渊源。境内已发现的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高密在春秋时期曾称夷维,秦、汉时为高密,历朝因之至今。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127-200年),清代名臣、书法大家刘墉(公元1719-1804),都是高密人。如今在峡山水库岸畔,尚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公(玄)祠”。 高密历史文化遗存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可是古籍上对民间艺术的记述甚少。如以……[详细]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人融汇天津杨柳青年画与高密当地的扑灰年画,形成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工填绘的一种民间画种。所刻线版大多沿用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成,取代了扑灰年画当中的“扑灰”、“勾线”等工序,填绘与扑灰年画的画法大同小异,它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在艺术特征上有独到之处:造型……[详细]
  高密菜刀制作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盘炉,即分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利用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经打制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精髓。夹钢是先将熟铁打出刀坯,再开槽夹上钢(钢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烧到一定的温度使钢……[详细]
  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详细]
  高密地秧歌,以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后来,农民为庆丰收,也在元宵节载歌载舞。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种广场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头(膏药头)、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汤罗)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腊花各两人等。女角踏地跷、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先跑场后唱戏。唯城西一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