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特产

沭阳县民俗文化

  一、历史渊源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详细]
  六月六晒龙衣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民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四十天不干”之说。传说这一天是龙宫里亮宝晒衣的日子,如果下雨会连续下四十天。大户人家在这一天,把家中收藏的人参、鹿茸、珍珠及细软、丝裘等珍宝,全部拿出来在堂前院内晾晒,叫“晒宝”,又叫“亮宝”。这一天亮宝晒衣能沾上龙王的光,使家道更发达。一般人家也要把被褥冬衣全部晾晒一遍,以防霉烂。目前该习俗流布于沭阳县各个乡镇,在农村六月六日作为一个节日……[详细]
  龙头节是沭阳民间习俗,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一种是在这一天的早晨起床后,铁锨头上盛满青灰,家长站在打谷场上,两脚不动,身子转动,手握锨柄的柄尾画圆圈,直到画满打谷场面为止。这叫做“打粮囤子”,以求祈全年是个丰收年,收的粮食仓满围流,家家丰衣足食。第二种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出嫁的闺女)”的风俗在沭阳有“正月不空房”的说法,婆家为了吉利,是不允许新媳妇在正月里回娘家住宿的。母亲望女……[详细]
  具体起源无明确文字记载,解放前广泛流传于沭阳广大地区,现在此习俗和解放前相比也简单得多,大多数地方只留下美丽动听的传说。七月七乞巧节流布于流布沭阳县贤官镇、茆圩乡、韩山镇、官墩乡、汤涧镇、陇集镇、耿圩镇、潼阳镇、悦来镇、北丁集乡、钱集镇、马厂镇、章集社区、沂涛镇、东小店乡。七夕,指夏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传这一天是“乞巧节”。沭阳一带人家的小大姐在这一天下傍晚,她们洒水扫地,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尘不……[详细]
  冬至习俗,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时间长,天气也一般会一天比一天冷。在沭阳县,人们历来把冬至作为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其中庙头、扎下、钱集、胡集、张圩、塘沟等多个乡镇还有“冬大如年”的说法,俗称“过冬”和“过小年”。人们至今还依然当作过小年。自古以来,沭阳县的家家户户都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人们称冬至叫“到冬”、……[详细]
  具体起源无从考证,解放前在沭阳乡村广为流传,解放后,此习俗逐年减少。在沭阳城乡各地,从正月初一起,就是接待宾客和到亲戚朋友家作客的开始。特别是在正月初,又走亲戚又拜年,是个老传统。从待客和作客的时间安排来说,是分等级和先后次序的。所谓“头等亲戚丈人(岳母)家,二等亲戚孩姨家,三等亲戚姑姑家,其他亲戚是歪把,有空就去无空罢”的俗语,走亲戚的人,以青少年男女最多,其次为中年男女,老年人是被拜年的对象,……[详细]
  相传自明朝开始,清朝最盛行,民间有两件大事,结婚和盖房,盖房上梁选择吉日,图吉利,图发财,人平安,延年益寿,所以代代相传,至今民间仍然沿袭。主要流布于沭阳县耿圩镇、十字社区、悦来镇、陇集镇、刘集镇。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而对于盖房子中的关键工序——上梁,非常重要,作为承载屋顶重负的大梁,那是所有梁檩中最吃力的所在。它能否放得稳当、贴切,不但影响到房子的寿命,而且关系着居家的安危,所以,……[详细]
  从清朝开始,沭阳旧时私塾较多,不论城镇和农村,就有送子读书的习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要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入学礼,慢慢沿袭下来。解放前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家中如有孩子念书,都要送私塾先生家去读书,入学时行入学礼,流布区域很广。科举时代,沭阳地方的学龄儿童进私塾前,娘舅家要买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舅奶奶或者舅母缝制一个书包送他,这表达了母爱和母系亲属的殷切期望。入学第一……[详细]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在沭阳县城东两公里处有座昭德寺大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庙会香火极盛,各地善男信女,远程跋涉,敬香礼拜。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往往是以马以车代步,一时间,沭阳城各家门前停满了车马。商人见此情景,就想出赛马的办法,优胜劣汰,从事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流布于沭阳县沭城镇、十字社区、七雄社区、章集社区、扎下镇、桑墟镇……[详细]
  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自古延续至今,现在妇女怀孕,坐月子,12天送奶趟,满月剃头,散红鸡蛋等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沭阳县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生产习俗,从古代流传下来,生孩子、坐月子、报喜、12天送奶趟,是人出生后,必经之事,所以分布区域很广。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详细]
  此习俗流行于沭阳县各乡镇农村。具体起始年代无可考究。解放前只要谁家带新娘,都要请“米斗奶奶”。现在婚姻从简,但还有部分人家按老规矩办喜事。自古到今,在沭阳县的农村里,无论谁家带新娘的,都要请一位年高德重,全福人的妇女来陪伴和护卫新嫁娘。担这一角色的人,被称之为“米斗奶奶”。凡是充当米斗奶奶的人,首先得随身携带一只容量可以盛得下五升米的“五升斗儿”。米斗奶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这只五升斗里,要装满白……[详细]
  剪纸兴盛于明清时期。那时,剪纸已经与地方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起来,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了。剪纸的题材风格从明清时代保存至今,未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与北方剪纸、南方剪纸都不相同的独特风格,直到今天,在沭阳各地,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沭阳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是与当地民俗结合十分紧密,深深扎根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婚嫁喜事、孩子满月、老人祝寿,还是春节……[详细]
  一、发展沿革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详细]
  跑驴又称为小驴剧,是淮海地区主要剧中之一。跑驴流行于沭阳、涟水、泗阳、淮阴、灌云等地。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跑驴究竟产生哪朝哪代,何人创始?历史上无有记录考证。……[详细]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但烙画真正起源是在西汉,盛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将烙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江苏、河北等地的几大派系,而在江苏又以沭阳烙画为首。烙画原以铁针为工具,在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材料方面,也从单一的木制材料发展到在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