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迁西特产

迁西民俗文化

  兰氏剪纸(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寨镇位于迁西县东北部21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迁西县经济文化重镇之一。据载:古时南太平山有马西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从巨为山寨王,该村在山涧,故取名太平寨。明代,曾有参将游击在此驻守,并筑有城堡。明隆庆二年改名为太平营,后又改名为太平寨。另有说法曰:汉代华佗、唐代孙思邈等名医都曾在此地治病救人,减少了疾病流行,因此,这里……[详细]
  洒河桥花灯会是由古老的河灯演变而来。洒河桥花灯集绘画、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以优美的姿态而闻名。花会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厌,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洒河桥花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夺目的色彩和灯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品。每逢元宵佳节,男女老幼争相观看跑花灯,是迁西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美好盛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每年的春节前就必须将制作各种花的纸、颜料……[详细]
  在景忠山所有的民俗活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的两次传统庙会。可以这样说,庙会因景忠山而越办越火,景忠山以庙会而名扬八方。庙会,亦称庙市,是古代市集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一般选在寺庙或其附近举行,它是古人借助庙会进行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景忠山的庙会历史久远,它诞生发展于明……[详细]
  景忠山庙会(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迁西县景忠山庙会是景忠山旅游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两次庙会期间,京、津、冀、唐、承、秦、内蒙等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各路商贾云集,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吸引,或是来此从事商贾活动,一年两次庙会游人可突破30万之众。景忠……[详细]
  迁西皮影(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等。迁西大福影是唐山皮……[详细]
  忍字口背杆(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忍字口村位于迁西县东部,北邻东荒峪镇五虎山和三抚国道,南与新集镇紧邻,东接迁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忍字口的背杆起源于清末,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冀东一带流传皮影、花会、大秧歌,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出于村民们的自身爱好和追求,创新花会品种,着手研究完善所需设施,并经过多次改进,成功……[详细]
  永盛祥火勺(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座落于河北省迁西县西北的三屯营镇是个史家有记,诗家有吟的地方。为明代九边之首蓟镇镇府所在地。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明隆庆2年始,抗倭名将戚继光驻镇16年,其专为士兵驻守敌楼、行军打仗研制的军制食品“棋炒”。因制作完毕后在球形顶部按出了一个坑,使其形状像勺子而得名,后又被称为火勺,因其特殊的历史功勋、独特的风味而流传坊间,成为一……[详细]
  在迁西县城东南十几公里处,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凤凰山,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到二月二十一,这里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庙会,号称“京东第一庙会”。农历二月十九、二十是凤凰山庙会上会的正日子。新集、刘庄两村各街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两天间共有60多个村的一百多道花会上会,花会出演人员竟达五六千人。凤凰山庙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香会(老器会)、中幡、武会、高跷、地秧歌、花灯、龙灯、狮子……[详细]
  景忠山除了每年举办的传统庙会以外,还有几个很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之一,每年农历 9 月 9 日的“重阳节”,就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活动。目前,“九九重阳节”在景忠山已连续举办了十几届,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它已经成为了景忠山的一个旅游品牌。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古人将重阳节看作是吉样、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数最高数,古人将“九”看作“至数”、“阳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