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 > 汉阴县特产

汉阴县民俗文化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详细]
  汉阴人说话,除了爱用形容词外,像四川人一样,喜欢展“言子”。“言子”又叫“俏皮话”,语言学上称“歇后语”,是汉阴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特别是开玩笑逗趣时,常常爱用“言子”来表达幽默的情趣。一句好的“言子”,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写起来顺手,是一种十分巧妙地修辞方式。汉阴“言子”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寓意深刻,通俗易懂,群众喜爱。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言子”,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详细]
  汉阴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称。生长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庆典之时,最喜爱看在汉阴民言、民歌、民舞、民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地方文艺,这就是汉阴花鼓。花鼓,又名小调,锣鼓伴唱锣鼓伴唱即兴杂唱,有歌有舞,顾名思义称花鼓。唱花鼓是汉阴民间中最常见、流传最广,普及面最高的一种娱乐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局限,能即兴创作演唱。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等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只要敲起锣鼓,便……[详细]
  在汉阴,也有“二人转”,俗称地蹦子。它虽然流传广泛,安康、商洛各地均有,但以汉阴尤其王家河较为著名与活跃。地蹦子多于春节和正月十五“玩灯”时演出,常与龙灯、狮子、彩莲船等组成玩灯队走村串乡,向群众拜年问好。此外,村中有人家娶亲、盖房、祝寿或给婴儿做满月时,也常请几班地蹦子表演助兴,以增添喜庆气氛。地蹦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多由一丑一旦对歌对舞。演出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只要在地上铺张草席即可演出。有时……[详细]
  汉阴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等。它是本地民间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合、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小戏。八岔除流行于汉阴外,还流行干安康市的汉滨、旬阳、白河等县区。起始由“打围鼓”清唱,玩“彩莲船”,踩“高跷”,扮妆唱“花鼓调”等单一内容单一形式,逐渐蜕变出一旦一丑歌舞对唱。进而用一两首民歌小调连缀演唱一出简单的小故事。随着剧目的增多,曲调使用也进而变化,因为经常只用六、……[详细]
  陕南山区,秦巴之间的山民们,在这一方幽静的土地上,在满世界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却仍能保持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古朴的民风和习俗。“剖膛肉”就是其中一种。剖膛肉——听起来血淋淋的,事实上参与其中却能让人感到温暖,体会到繁华都市所从未有过的温馨——这里的山民不论谁家将要宰杀肥猪,提前好几天就奔走相告,邀请左邻右舍、亲戚好友届时来家里做客、吃肉、喝酒。等到那一天,在杀猪时把刚上架的猪清理干净后,从脖……[详细]
  地处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由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组成,总人口876.83万人,版图面积7.002万平方公里。因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位于陕南地区重镇的安康市汉阴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陕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南重要革命力量——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诞生地。由于属陕南革命老区,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