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特产

宁波民俗文化

  竹编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历史至少逾五、六千年以上,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竹笛(萧)及各种竹编艺术品等等。旧时,人们称竹制品艺人为簟匠,俗称“篾匠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它还是一门相当热门的行业,如宁波曾办起过工艺竹编厂,但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一些普通的竹编品已被其他工业品所取代,该厂也随之关闭,只有少数竹编工艺品艺人尚在艰难坚持。本镇的叶良康师……[详细]
  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创立的一项民间活动。于明末清初从绍兴传入宁波地区,渐渐成为一项水乡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地处东钱湖边的云龙镇陈村的龙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在历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名扬四方。龙舟队由23人组成,分工有划船手、锣鼓手、长梢手(舵手)三项。20个划船手分坐左右两排;鼓手在船头擂鼓助威,锣手站于船中间敲锣鼓劲,长梢手在船尾把撑竿主导全局。龙舟竞渡有一整套战略战术。比赛开始……[详细]
  江南水乡,河流密布,农(渔)船便成了农民们最便捷交通运输工具。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使用的独木舟时,后历经发展,它的制造技术在唐代时已相当成熟,到明代时则基本定型,用途也更加广泛,如有载货的、乘客的甚至用于作战的等等。高桥的农(渔)船制造秉承了传统技术工艺,质量优、信誉好,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八、九十代在宁波市各地享有盛名,其制造的农(渔)船被农民们称之为“鱼龙”,有的还在每年立春那……[详细]
  自明代以后,浙东民间盛产咸光饼。清同治年间,有王姓兄弟毛龙、化龙到溪口开设光饼店,生意平平。到清光绪4年,他俩试着在饼里掺一些家乡特产海苔粉末,这种又脆又香的酥饼立即得到顾主的赏识,生意也红火起来。饼店挂出“王永顺”牌子,这就是最早的溪口千层饼。1883年,王毛龙到宁波进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麻油,不料用麻油为酥油的苔菜饼更酥香,更爽口,更上乘。遂成为名燥华夏的特色民间糕点。后来成了民国时期南京-的……[详细]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含舟山地区)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材质加上骨木镶嵌或朱金木雕工艺,后又加上花梨木材料,制作精良,式样华丽,不仅在产地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溯长江而上湖北荆州地区,被……[详细]
  长面是宁波一带产妇必备的面食,鄞州高桥镇芦港村的长面,是宁波闻名的特产,其将面和好后挂在架子上用筷子拉到长约6尺。一般以两筷为一束,称为一绞。长面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等纯手工制作,经过揉粉、闷缸、切粗条、搓细条、盘缸、应筷、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装桶等步骤,具有细、白、韧、滑等特点,口感好,极易消化。在宁波风俗中,家里生了小孩,就要到邻里分长面。一碗碗盛好,用桶……[详细]
  宁波传统插花艺术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工具简单,主要包括花、容器和花插,以各类鲜花做为主要素材,利用剑山和撒等花插,固定在瓶、盘、碗、缸、筒、篮六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艺术性强,令人爱不释手。传统插花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详细]
  手工制面听来寻常,但把它做成细似松针,长与人齐就不寻常了。宁海西乡的箸面就是不寻常的面食。据当地人介绍,一个女人要学会做箸面,得用两、三年时间。做箸面的原料是漫小麦粉和食盐。技术含量非常复杂,从开始到结束有八个过程:一、备料。早起看风向、气温、阴晴,以便把握好麦粉与食盐的比例,如果是微风晴朗天,一斤粉配八钱食盐,如果空气湿度高,盐要少放一些,反之则要多放一些,食盐的合理配置是做好箸面的关键;二、和……[详细]
  在宁波许多传统特色饮食中,庄市长面(又称糖面、束面等)以其制作精细和独特的咸甜风味而远近驰名。据称清朝末年就开始在民间被产妇、体弱、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所喜爱,说是能催乳和调养身体,多数刚生育妇女在坐月子期间约需吃60-70斤。同时它也是当时民间的一道著名的风味点心。最红火时,庄市范围内的大小商店和宁波的一些大南货店里,都有该长面售卖。随着宁波帮人士外出奋斗创业,庄市长面也被带到了上海、杭州、武汉、香……[详细]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大海,背倚四明山、天台山,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古有“四明三千里,物产甲东南”之称。宁波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米类食品都十分丰富。宁波地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既受赐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得力于历代点心师对前贤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渐成风格迥异、自成一体的宁式糕团。梅龙镇宁式糕团发挥了江南食品资源丰盛的优势,以米面为主料,运用……[详细]
  宁波传统造像技艺,包括了宁波(浙东)历史上传统千年以上的宗教造像,墓道造像及其民间造像。也包括建筑中的雕刻。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人们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传统造像主要形式:一,绘画,传统佛教绘画用于寺院的壁画,帛画;二,雕刻,主要在建筑构件中,和宗教建筑中的雕像。造像是以传统造像为范本,进行制作。造像主要工艺流程,一,构思,确定主题内容,运用传统手法,进行构图安排等。二,起稿用铅……[详细]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用麦秆芯编织的有扇、帽等,麦秆扇是新女婿在第一个端午节前送岳父家的必备礼品,而且数量要数十把至上百把,岳父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以此炫耀女婿的孝心。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据《余姚六仓志》记载:“草帽俗……[详细]
  象山海岛人的婚俗礼仪:象山等地海岛因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其婚俗礼仪有许多别样的习俗,如旧时的东门渔村就有:﹙1﹚早婚,海岛的孩子多在六、七就已订亲,十四至十六岁即结婚;﹙2﹚代婚,海上渔业生产受气候之制约,有时选定的婚期男方不能到达,就出现“小姑代拜堂,公鸡入洞房”,即由新郎的妹子代兄拜堂,然后抱只颈系红布条的大公鸡与新娘同入洞房,直至新郎回来了,小姑与公鸡方可撤出;﹙3﹚入赘……[详细]
  《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踏高跷”。瞻岐高跷据传是该镇东坑村人周祖这,在北方当兵时学会后于解放初期传入的。先后在当地庙会、文艺会演和各种庆贺活动中亮相,受到群众的瞩目和好评,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了。所谓的《高跷》,就是表演者站在木制的两根跷棍上,用棉布将双脚与跷棍紧紧绑住后,边行走边表演各种动作。表演者可扮作各类戏剧人物作简单的剧情表演,也可化妆成小丑等角色作滑稽表演。艺高者甚至可以做出翻身、转……[详细]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品。唐代成为全国草席主要产地与集散地,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清代产量已达千万条以上,在全国设有专销商店或连锁行。建国后则成为当地家庭的主要副业,1954年曾被周恩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