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特产

宁波民俗文化

  西岙正月十八夜行大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龙信仰活动。以制龙、行龙、祭龙等形式,强调龙的形象,龙的神威以及它与人的亲和关系,表达当地对龙的感情和祈求龙能为他们带来风调雨顺和吉利平安,激励家族子孙要象龙一样地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据西岙《陈氏宗谱》载,西岙行大龙活动始于南宋宝祐十三年(公元1253年),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每年秋收后,村民开始制作龙灯,筹备鼓亭、龙旗、龙牌等仪仗。待到来年正月十八日晚上……[详细]
  戏台螺旋娥罗顶,俗称“鸡笼顶”,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井口直径4—5米,雕16个龙头座斗盘旋叠涩,其间用透雕拱板连接。16条盘旋线却有结于穹顶的铜镜,有汇集于海浪花纹之中,龙头、昂头在添金后,更加颜色夺目,正顶辉煌。它主要分布在南方一带,称之为江南一绝。……[详细]
  刻纸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是剪纸技艺的延伸。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植在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古代有剪刻彩纸迎新春的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剪刻彩纸为花,贴于墙壁、窗户、灯笼之上,大家相互观看评论。清明节里,大家剪刻纸幡、纸人等祭奠祖先。刻纸还体现为欣赏结合使用,用于旧时妇女刺绣的底样上,她们剪制鞋花、枕花、床单花等,再行刺绣。民间刻纸寓意多端,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作品取材广泛……[详细]
  鄞州彩线刺绣技艺,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绣运针,以绣迹(针法与线色)构成纹样或文字,是鄞州传统的家庭工艺品。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鄞州民间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习惯。明清两代绣品销路也日益增大,还出现了不少民间刺绣艺人,其中鄞县人金星月最有名气。据《鄞县通志》记载,在1932年,鄞州刺绣品销售量达……[详细]
  几百年来,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地处我国万里海疆前哨的浙东镇海口的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反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感天动地的传说和故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就是这些传说和故事的弥足珍贵的记录。镇海口的海防历史源远流长,从目前搜集情况来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的抗倭斗争,接着有清代的抗英、抗法,以及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等等内容。直至如今,……[详细]
  宁波谜语,凝聚了宁波先民的智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宁波谜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时间约可追溯至二千多年的秦代,盛于唐宋,当时宁波谜语已经成为官民齐猜、雅俗共赏的文化样式。到明清,宁波市闹元宵、聚中秋,行灯会习俗盛行,于是民间也广泛流行起猜灯谜,人们将谜语挂贴于灯上,供爱好者竞猜。近现代,猜谜成了我市人民老少喜爱的一项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宁波谜语一般可分为两种,即民间谜语和灯谜。口头……[详细]
  宁海前童镇的一项民俗活动。此民俗源于明正德三年(1508)正月十四日。当时,该村村民童继乐率众兴修水利成功,村人为纪念他,于当年元宵节举办行会,制作了抬阁与鼓亭,此后这一习俗便沿袭下来。每逢是日,村民即前后簇拥抬阁,谨然有序前行,一路上,鼓乐齐鸣、炮声震天,人声鼎沸,充满丰收喜悦之情。建国前后,该村行会停止,大部分抬阁与鼓亭散失。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前童抬阁这一民间习俗在元宵行会中得到了恢……[详细]
  宁波灰雕是民间工艺与祠堂、庙宇、寺观、大房子(官衙)园林、楼阁等古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沿海特产——蜊灰按比例配上骨膏、明矾等原料调成粘性很大,干后很硬的灰泥,然后在设计的鱼、龙、花、鸟、人物的木头框架上进行雕塑(以浮雕为主)的艺术。宁波灰雕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的山墙、墙头、屋脊、檐角、照壁、门楼、门窗上,既有牢固墙体又有观赏价值,更有通风、采光、防盗、辟邪、象征吉祥、喜庆、接福纳瑞等浓厚的文……[详细]
  宁波菜是中国八大菜系里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更有对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诗赞:“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之句。至明清代宁波菜已声名大振,袁枚、朱彝尊等先辈的著作中就有了“淡白鲞”、“雪菜大黄鱼”等等宁波海鲜类菜肴的记述和描绘。近现代的宁波菜发展更快,以海鲜为料……[详细]
  箍桶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木业制作行业中又称为圆木作。在木制家具一统天下的年代里,箍桶匠是五行八作中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行当之一。箍桶匠的活计制作一般有下料出粗、刨斜边、拼板上箍、铲沟槽上底、打磨出细等几道工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刨斜边,这是加工桶器造型好坏的关键。拼板上箍又是箍桶匠的绝技,经验老到的箍桶匠制作桶器一般一次就能加工成形。此项工艺精细,艺人必须娴熟,才能随意造型。之后还必须经过……[详细]
  该庙会起自北宋咸丰四年(公元1001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四大著名的水利工程、鄞江桥它山堰的建设者——唐代贸县令王元玮的庙宇落成仪式而诞生的庙会,后又经历代朝庭的不断褒封,便成为鄞州西乡一带的著名庙会,迄今有逾千年的历史。但该庙曾于1941年因日军侵华而被毁,抗战胜利后重建恢复,1993年再次重修至今。与他地庙会不同的是,该庙会一年有三期,即每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举行。其中三月三是它山……[详细]
  打镴,又叫锡制品制作工艺。x是金属的一种,为锡和铅的合金,对人体无害,并有杀菌、保鲜等效果,且熔点低,质地软韧,延展性好,易打制,不易氧化。加上“锡”字与“赐”字相通,寓意能给人带来好运,故深受旧时人们的喜爱,常作为花瓶、茶罐、酒壶、盂、爵、烛台、香炉、仙鹤、寿字台以及其他各种日用品乃至艺术品来使用或观赏。尢以佛寺、道院、庙庵、宗祠等祭祀场所为最多。据称打x这行业起始于明代,至清代时已大放异彩,但……[详细]
  谢国老名迁字于乔号木斋,1449年生于慈溪泗门,明宪宗朝状元,历经成化(宪宗)弘治(孝宗)正德(武)宗)嘉靖(世宗)四代皇帝,时称“天下三贤相”之一。正德间,户部尚书谢迁见奸臣当道,朝廷腐败告老还乡,潜心著述,嘉靖间,79岁的阁老再次出山执《明论大典》总裁。由于谢阁老心系民众,处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当地民间特别在余姚一带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故事。代表性的故事有:《谢迁戒邪淫得福报》、《谢阁老解哑对……[详细]
  彩灯,俗称灯笼、花灯、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跑马灯。鄞州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详细]
  咸祥八月半渔棉会是鄞州大嵩滨海地区最盛大的-,每年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举行,那是渔棉丰收时节,旧时人们为了庆祝鱼虾满载而归,棉花采摘丰收,感念唐浙江观察史裴肃平乱佑民、杨懿县令围涂筑塘、改造田地之功,在这时节举行盛大的-。从八月十三开始,连续四天,祭祀、演戏、迎神爵献、行会等,其中八月十四晚上至十五下午的大巡游彩船(纱船)、抬阁场面蔚然壮观,各种各样的彩船,鱼船、花桥船、亭阁船、虎头官船、龙船、凤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