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民间剪纸活动自南宋以来,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有“山野之花”的民间剪纸,深受北俗南移文化影响,每逢过年过节、结婚生日、甚至丧事,城乡妇女都能剪一手,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以供实际使用。至明清之际,姚城街坊、虞宦街口、下海头布摊,里山头布贩子,兼售“剪鞋样”、“剪绣花样”、招徕顾客、兜揽生意,在马渚、临山、陆埠、浒山、慈城一带农村妇女剪绣花样,成为妇女日常生活一种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详细] |
四明内家拳是一门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训练方法自成体系的优秀拳种。也称剑术,俗名鹅头颈拳。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著名学问大家黄宗羲以内家二字名之。古往今来,素有养身修道,御敌防侮的美称,是中华武术领域里的瑰宝之一。16世纪中叶后盛行于浙东四明一带。今人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归为“内家拳”,流传在四明的原始内家拳则被称为“四明内家拳”。而有上乘大成之说的四明内家拳,是当今各派内家拳的公认始……[详细] |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用麦秆芯编织的有扇、帽等,麦秆扇是新女婿在第一个端午节前送岳父家的必备礼品,而且数量要数十把至上百把,岳父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以此炫耀女婿的孝心。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据《余姚六仓志》记载:“草帽俗……[详细] |
余姚土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越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实用牢固而闻名。余姚土布是余姚棉区极具特色的家庭纺织产品,其种类繁多,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制作分纺纱、织布前的准备、经布、织布等几大环节,需要用到20多项制作工具。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过去是全国重要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历史……[详细] |
余姚笋干菜在明代就作为贡品进贡京城,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味甘,香郁,被誉为“珍稀菜肴”。它的特点是储存持久、携带方便,鲜嫩可口,四季皆宜。余姚笋干菜的主要原料是雪里蕻和春笋,原材料的优劣会影响到质量,用冯村出产的原料做成的笋干菜口味最好,因为那地方水土特别适宜毛笋生长。余姚笋干菜可制作很多富有特色的菜肴,如泡汤、清蒸、烧鱼、炖鸡、煮豆腐、烤肉等等,荤素皆适,食之不嫌。据说,周恩来总理来杭州时,总要……[详细] |
余姚胡氏中医外科始于清末民初,始祖胡钧刚因幼患骨髓炎久治不愈而发愤学习行医,独创了“活骨散”等方剂,在治愈了自己痼疾的同时,也救治了其他许多病人而名声大起。第二代传人系其弟弟胡益平,现年109岁,更是博采众长,医术精湛,曾将数十年行医经验整理成外科《八纲》手稿,传于长子胡庆祥。胡庆祥在继承了前二代的医术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并系统地于以总结、梳理和编写了《胡氏中医外科临床心得》一书,其另有多篇医……[详细] |
姚剧是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为“余姚滩簧”,又曾被称为“鹦哥戏”。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始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据史料考查,最早姚滩班社为清乾隆年间余姚横河匡堰(今属慈溪)艺人虞才华为班主的“才华班”。十九世纪中叶至清末民初为姚滩之鼎盛时期,时有民间班社近50副。盛……[详细] |
犴舞是越地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说明余姚犴舞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余姚犴舞具有流传古老、形象独特、传播较……[详细] |
年糕是我国传统的节令食品,糕谐音“高”,春节舂年糕,除了尝新外,主要还是为了讨口彩,取“年年高”之意。春节舂年糕之俗,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糕不仅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宁波地区,亦因各地制作的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普遍一致的观点是“机器年糕不如手工年糕好吃,手工年糕不如水碓年糕美”。而余姚市陆埠镇石门村制作的水碓年糕,可说是年糕中的佼佼者。石门村有丰富的地域水资源,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清……[详细] |
过去,余姚人的服装朴素,式样古朴,以中式为主,无论是小孩的拜岁衣、新郎的唐装、妇女的罩衫,还是老年的寿衣,都是用大襟或对襟的式样缝制。大襟衣或对襟衣穿着时,襟与襟或襟与布之间均用布纽扣连接。这布纽扣既是服装的配属品,更是传统中式服装带有标志性的装饰品,传达了一种纯朴的审美信息,使衣服映衬出古典型的美感。制作布纽扣俗称“盘纽”,是一项传统的女红技艺。盘纽的材料比较简单,每副布纽扣只需要二条一尺长、2……[详细] |
清明前后放风筝,已成为千年不变的习俗。历代余姚县志也都有关于放风筝习俗的记载。风筝是集构思、绘图、制作、放飞为一体的综合工艺作品,制作者既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也要有削竹劈篾的手工技能和细心的裱糊技术,还要懂得上下左右的对称原理,否则做好的鹞飞不上去,也是堆废品。余姚风筝制作的代表人叶静,自小爱好风筝,扎制的风筝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他在1986年余姚市第一次举办城镇职工风筝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全能(制……[详细] |
余姚花轿迎亲习俗:余姚当地有着花轿迎(娶)亲的习俗,源于南宋,据说是宋高宗赵构为报答浙东一民女相救之恩,下旨让浙江的姑娘以皇后的銮驾仪仗(即花轿)乘坐着出嫁,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有关花轿乘坐的民间习俗。但姑娘出嫁一生仅一次,不可能家家都制作花轿,于是又出现了“轿彩店”制作和出租花轿的行业。梁弄镇69岁的邵永富老人世代制作和经营轿彩店,已有200多年历史,除“文革”时被禁外,迄今尚在经营。邵家的花轿为……[详细] |
《车子灯》是一种以唱带舞,唱舞结合的民间舞蹈,一说其起始于隋代的隋炀帝来杨州看琼花时,下令天下设灯庆贺,陆埠地处山区,便创制了车子灯的方式,既能挂灯,又利行走;二说是宋高宗为迎娶南逃宁波时救他的那个村姑进宫为妃未成,就留下凤辇以谢,后人便以此仿制并演变成为车子灯了。至明清代更趋成熟,从以往的即兴舞蹈表演发展成为有伴奏、有歌唱、有叙事情节和有语汇的民间舞蹈了。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表演车子灯已……[详细] |
精武拳械源于霍元甲,他为了强国强种,把家传武学公诸于世,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团结各门各派,开创了武林一代新风。余姚姚电侠当时在上海一家印刷厂当学徒,经人介绍,成为上海精武体育会会员。1938年,姚电侠回余姚,把精武拳术传授给符永江。符永江之子符飞云向父学武,父子两在余姚广泛授徒约万余人次,余姚精武体育会亦应运而生(1988年成立)。余姚精武体育会在不断改革、发展基础上,创新了精武套路和绝技,……[详细] |
木杆称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在秦代以前就有,但称制不一,后由秦朝统一了度量衡,就一直沿袭了下来,至上世纪80年代前尚是我国最广泛使用的称量工具。然其称制在建国后已从16两制被改变为10两制,木杆称的刻度也从16两刻度改成10两制刻度。本世纪初开始电子称逐渐普及,但木杆称因不受电源制约,识字少的人也能操作,故还有使用的市场。同时,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药店的称重使用着这种木杆称。以前的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