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永济特产

永济民俗文化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详细]
  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运城市永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棉花种植的理想之地。长久以来,棉织品加工一直是当地的传统手艺。在永济市开张镇一带,是“三晋植棉第一镇”、全国著名的2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就在这里。当地农民春育棉籽、夏管棉……[详细]
  桑落酒是我国传统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永济市。关于桑落酒起因,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5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说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内有井,井旁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时,桑叶落入井中,用井水酿酒,酿成后封存,经过叶落枝枯之秋冬,到来年桑椹成熟时再开封,故有“悬食同枝枯之年,挪于桑落之辰”之说。桑落酒酿造以大麦、豌豆、绿豆、高粱等为原料,用大……[详细]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发源于永济市张营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山西晋南地区多产谷子等杂粮,百姓农闲时,用自家的杂粮酿上几缸米醋,供家人食用,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清嘉庆年间,张营镇常里村有一李姓举人,进京时带了一坛子自制小米醋,让在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品尝,获得一致好评。后来,李举人在离张营二里地的地方开了一个小作坊,取名“正德和”,采用传统方法汲深井水酿制,做出的米醋酸味持久、香气四溢、口感酸爽。……[详细]
  永济背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一个个赤身裸背的男子,仅穿一件红色大裤衩,将一块约二寸厚的大冰块贴身背在脊背上,不断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关于这一习俗的渊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详细]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保护神、武财神为一体的全能神,其信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大多数行业的相关人群。运城地区关公信俗有庙祭、家祭、临时性祭祀、行业和会馆祭祀等表现形式。比如每年农历六月……[详细]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麦草画取材方便,用料普通,工具简单,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往往要经过剪、劈、泡、刮、裁、贴、烙、烫、画、染、装等几十道工序,题材有花鸟、人物、动物、山水、建筑等。麦草画民间风味浓厚,装饰性强,是厅堂挂件、馈赠……[详细]
  泥金笺画是利用特殊的传统工艺将金箔贴在宣纸上,然后运用高超的绘画手法在泥金笺纸上绘出各种图案的艺术创作过程。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工艺,以在画面上连接点金、描金、泥金、洒金和泥金纸上连接彩墨作画作为主要的方法和手段,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永济县永乐镇“永乐宫”(1955年迁至芮城县)道教壁画,就有堆金、沥粉的表现手法运用在绘画当中,这种堆金沥粉泥金画就是金笺画演变的前身。金笺画在民国时期中……[详细]
  空中飞狮是在高于地面的平台或木桩上进行的狮舞表演,永济境内主要以栲栳镇南湖村和虞乡镇土乐村为代表,民众将南湖舞狮和土乐高杆狮虎统称为“永济空中飞狮”。南湖舞狮起源于清光绪末年的古蒲州,主要活动在永济一代,属于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又称蒲州舞狮。它的特点是武功亮相,舞狮者默契配合内摇外摆,翻滚旋绕,扑箭蹦跳,精彩玄妙。惊险场面有滚绣球、老虎伏刀连架双打、狮子老虎上刀山、狮子老虎爬高杆、狮子老虎过天桥、群……[详细]
  亮宝,亦称蒲州伞秧歌,汉族民间舞蹈,源于永济市蒲州(今蒲州镇)一带,系蒲州先民社火祭祀活动中一种行进中仪仗形式的自我表现行为。亮为展示之意,宝即贵重物品,亮宝之法是将宝物(首饰、金银、珠宝、瓷器等)粘贴在竹篾上端,再将竹篾扎在高杆(竹竿)上,配以纸穗、绣球、铃铛等饰物,竹篾因承重而向下弯曲成伞骨状,故民众也将其称之为“金银伞”、“花伞”、“青瓷伞(挂青瓷小餐具)”等。据艺人口传,明清时期蒲州民众每……[详细]
  黄河大铁牛是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中最主要的历史遗存,唐开元十二年(724)改建蒲津浮桥时铸造,千百年来,当地流传了许多有关铁牛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轶文在晋、秦、豫黄河交汇的金三角广大地域都有流传,包括陕西渭南地区,河南三门峡地区以及山西运城、临汾地区。“铁牛的传说”是蒲州一带的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成果,这些民间作品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