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庙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云山庙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东距黄河西岸约1公里。据《州志》记载,白云山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故名。白云山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直抵黄河西岸,依山建庙,故名白云山庙,也称白云观。
据《葭州志》和庙内石碑记载,云山庙由道人李玉风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玉风道人云游到白云山,见这里孤峰耸立云天,雾霭飘浮,犹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静心1,同时还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他死后,人们便在山上修庙来纪念他。白云山共建庙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筑面积八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陕西省明、清建筑中比较庞大的一组建筑群。
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都会在白云山庙举行传统庙会,其中尤以四月八最为兴盛。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三月三庙会:传说三月三为真武大帝的圣诞日,庙会从三月初二至初四,为期三天。三月三庙会规模较小,信士以本地人为主。会期,各会会长来白云山商议筹办四月八庙会事宜,白云山众道人于三月三清晨在真武大殿为真武帝举行庆贺科仪。
四月八庙会:传说四月初八为佛祖圣诞日,同时也是真武大帝的圣像开光日。庙会始于初一终于初八,共计八天。届时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四方信士蜂拥而至,人潮似海,商贾云集,并有大型文艺活动为之助兴。
九月九庙会:相传九九重阳日既是玉皇大帝的圣诞日,也是真武大帝的飞升日。秋高气爽之际,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来到这景色秀丽的清静之地,感真武福泽万民之恩,观赏古老的剧目,据说聆听优美的道教音乐,能洗劫一年的疲劳。庙会虽则三天,但规模仅次于四月盛会。
此外,白云山还有三个小型庙会:正月为朝山会,多从初一至十五元宵节,大都为本地信士。七月七庙会,由白云山附近的村子举办,他们将各位神灵“请”至真武大帝的院中,并在院中戏楼上唱三天大戏。七月二十一日为羊道会,羊道会是魁星信仰的延续,参加者多为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他们欢聚魁星阁,领略别具特色的陕北羊道饮食文化,品尝白云山羊道美味,他们吟诗作赋、唱古颂今,古时又称赛诗会。
白云山庙会由来已久,目的除观光旅游之外,更重要的是许愿、酬神、还愿、祈祷平安等,其形式多样,但内容不外乎两种:信士活动和道士活动。
信士活动
1.叩等身头:此举是蒙古族信士最高贵的礼节之一,也表现出他们对真武大帝的无尚崇拜。先下跪叩头,接着匍匐于地,再叩一头并在头部留下标记,然后起身,站在标记处的位置重复下次叩头的动作,周而复始。内蒙古的信士在朝山前禁欲三天,动身前从家门口起叩等身头数里。到了白云山脚下,他们并不急于上山,而是来到黄河边,不管水温变化如何,都得到河里洗手浴面,整理衣帽,然后上山,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2.忌荤腥:忌荤腥是道教的清规之一,这里所说的荤指五荤,即酒、葱、薤、芜荽、韭菜等,道教认为这几种蔬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有壮阳之功效,食之易刺激人的生理欲望,于“清心寡欲”的道教教理不符,故而忌之。腥,则指肉类和动物的油脂,道教提倡不杀生,故忌之。
3.打醋坛:这是当地人朝山前以示诚心的主要方式。将醋倒在烧红的木炭上,专闻其蒸发的气味,用以荡秽。附近的信士有时还喝泔水,即喝洗碗的水,意即将人贬低为畜牲,不懂人事,敬神时如有不到之处还请神灵予以谅解。
4.敬香:“一柱高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信士认为烧香在于传情达意,关键在心诚而不在多少,一般以三柱为宜,心平气静地将香插平插直。
5.叩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叩,即叩头。拜,即作揖,旧时,白云山还有三拜九叩头之习俗。
6.上布施:信士将钱物捐于庙观。若是还愿,就将其祈许的钱物如数捐于庙内的功德箱中,以求心理平衡;数目不等,因人而异,当地称“随心布施”少则一元,多则上百、上千、上万元。
7、.抽签:这是朝山信士的主要活动之一。抽签是神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信士通过抽签获得某种信息,以求神灵的指点或心灵上的安慰。
8.求符锁:符,原指古代帝王下达指令的凭证,具有无尚的权威,后被道教沿用。将图或篆文印在黄表纸上,以示“灾不能伤,邪魔不得近”之神令。既可贴于家门,又可配带于身,还可焚化服用。锁,即锁线。信士认为幼儿没有能力与妖魔作什么斗争,所以将真武大帝的长命锁(用红线或五色线所制)系在小孩的脖子上,将其灵魂托附于神灵,邪物不侵,恶魔难近。
9.祈神药:将真武大帝供桌上香炉里的香灰用黄表纸包少许,拿回家焚化服用。信士在服药期间,多忌荤腥。现今尽管医药发达,但庙会期间祈神药者仍会排成长队耐心等候。
10.吃神饭:神饭最早是为拯济家庭贫寒的信士朝山时食用的稀米粥,后来引伸为众多信士喜欢的一种特殊的就餐方式,上了一定的随心布施之后,在朝山游览的劳累饥渴之余,大都乐意喝一碗神饭,据传吃神饭能起到“吃了神饭,消灾免难”的作用。
11.拦山门:得到神灵救命之恩的信士常常许愿在庙会期间拦山门。即横躺在白云山的山门上,让千万人从自己身上的跨过去。
综上所说,信士朝山方式根据自己的信仰或需求,多种多样,自我选择,但终归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心诚则灵。
道士活动
古观是白云山庙会的载体,而神秘迷人的道教活动是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以清醮为主,是一种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祭祀神灵的活动。以经韵、音乐、舞蹈、剪纸和焰火为其表现形式,其规模厚重、宏大,气氛庄严、肃穆,该项道教活动一般为期三天,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天:闭斋薰坛。从下午开始,这是道教的一项荡秽科仪。闭斋就是在薰坛之日起,白云山上所有的信士都不吃荤腥。薰坛指清洁法场,即高1师一边念净秽咒语,一边将醋倒在燃烧的木炭上,然后焚化净坛牒(牒,指道士做法事时,向诸神表明愿望的一种文式),意在恳请诸神能赴法坛,0护教,宏扬道法,使法事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天:
1.起经:又名开坛,意在开启法坛。一般在薰坛后第二天凌晨举行。各会首在斋坛榜上签名,榜文张贴于坛前,一方面告知人们本次清坛的缘由、时间、目的等,另一方面,也照示各方神灵,悉降法场,以求灵应。
2.出幡:按规定的顺序排列好的数百人的仪仗队走出经堂,浩浩荡荡前往插幡地,仪仗队的顺序依次为:洒水的、扫路的、提香纸的、燃放花炮的、头锣、二锣、回僻、肃静、硬执事(三十六人各执三十六道法兵器)、五彩旗队、纸塔、民间乐队、道教乐队、端神像的、端经书的、端香炉的、最后跟的是众信士。场面之宏大,气氛之庄严,令人叹为观止。幡是一种由东、西、南、北、中五根木杆和剪纸围成的用来做法事的露天厦子,四周分别挂有书“年消九厄”“月免三灾”“日增福寿”“时保平安”的纸吊。高1师在厦子里烧关牒,念1,仪仗队绕幡杆,意为告知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保佑在法事期间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3.祝厨:这里的厨指制作供品的厨房。高功率众道士念经祈祷东厨司命保护供品清洁卫生,以供诸神享用。
4.行香:指在庙内上香、焚疏,宣读本次法事的目的,以求神灵永佑。
5.摆灯:灯具有“上明诸天福堂,下照长夜地狱”的法力。此活动在晚上进行,将麻纸制成的灯芯,用植物油浸湿,点燃摆放于道路两旁,道众诵着经从路中间走过,以示将前来赴会的诸神迎入天坛,享受人间祭祀,施恩于四方,同时,也可让孤魂野鬼乘此光明,脱离苦海。夜幕下,天上的繁星与地下的众灯互相映辉,景色十分壮观。
第三天:
1.上表:是将表文上奏天庭的仪式。表文的内容是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由启坛、请圣、拜表、送表四部分组成。启坛,由高1师登上醮坛,焚香启奏神明;请圣,坛上供五方神位,高功拈香,恭祝圣寿;拜表,高1师步罡踏头,上达天庭,祈祷上苍,赐福人间,赦除芸芸众生之罪过;送表,高1师将送达天庭的表文宣读后,送至坛前焚化。
2.上供:上供是白云山常用的一种道教仪式。除各大庙会之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多举行此仪式。供品多以食品为主,高1师站在中间,指挥诵经道师依次唱《上花经》《上灯经》等,将多达十余种的供品依次奉送于供桌之上。
3.放赦:放赦是道教活动中的木偶舞蹈,也是整个庙会活动中的最热潮。“赦”即赦书。宗教指玉帝赦免人间罪恶,赐福消灾的文书,因赦是从数百米的山顶顺绳放到山下的,故称“放赦”。在这之前做的所有法事令玉皇大帝感知了众生之诚心,于是派年、月、日、时四值功曹和八仙及报子、南极仙翁,下凡传达玉皇旨意,赦免人间罪恶,赐福增寿。
放赦时将不足一米的木偶仙人顺着光滑的长绳依次滑到山下的法场,滑翔过程中,放赦的操纵者将绳子一松一紧,或将绳子摆动,使身着彩衣的仙子们停停滑滑,左右摇摆,姿态优美。固定在木偶下面的鞭炮一直在响,仙子们在烟雾中恰似驾云下凡。木偶滑到法场,道士们用笙管乐器吹奏曲牌,以示欢迎。高1师从最后一名木偶背上取下赦书,站在法台当场宣读,读完,放赦即告结束。
4.扬幡:此科仪具有“上则迎真降圣,贻集神仙;下则福国康民,普济苦爽”之法力,高功念经招请各路亡魂,前来赴会,解厄赐福。
5.转九曲:这是陕北佳县独有的一种汉族民间风俗,这项活动在第三天晚上举行,也就是庙会结束前一晚上举行。在指定的地点和图形中进行。转九曲源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三霄为其兄赵公明报仇而布下的九曲黄河阵,此阵由361盏九曲灯组成,表示一年360天,多余一盏取吉庆有余之意。图由九个小城组成,每座城的中间供着不同的星神,这些阵的设置,一来保持了古代阵法中的某些规则,二则表示天地运转和四时八令的变迁。五颜六色的九曲灯如天上的繁星,人们虔诚地手捧仪香,在道士的引导下庄严地缓缓步入阵中,每到各城中心都要停下来,道士向星神诵经,之后继续转,转到全阵的最中心“老杆灯”处时,欲要求子者就可以将“老杆灯”周围的小灯“偷”走,曰“偷儿女”,并将灯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添入植物油,令其一直燃至天明。之后将灯收藏好,来年将灯与随心布施一同送回原处。
另外,道教活动中还有一项独特的科仪叫“舞施食”。属于幽醮,是一种给孤魂饿鬼施舍食物的舞蹈。高功给佳洲城隍发送文牒,令其招请超度亡灵于法坛前受度、安灵、超生。让他们来这里吃饱喝足,消除苦恼,渡出苦海,再生人世。从而使“三代宗亲超极乐,十类孤魂赴天堂”。舞施食者一边舞一边洒食物,故称舞施食。
舞施食一般在经堂内进行,高1师座正中,坛前两边分别为道教乐队和念经道士,坛前中间的空地上两名身着道装,两手腕各系红绸的道士,在众道士念“三阳施食”的经韵中表演施食舞。以走太极图和做各种手花为主,常见的手花有“兔子耳”“金龟下海”等。据说手花舞有一百多种,动作形象,别开生面,是道教舞蹈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