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 > 大荔

大荔鹣鹣馍

鹣鹣是黄河湿地里的一种水鸟,成双成对。《词源》对鹣的注释是:“鹣,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又解:“凫,一种水鸟,像野鸭。”

《诗经》的首篇《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河”就是黄河,故事写的黄河湿地的景象。据林业局的同志讲,大荔黄河湿地现有的各种水禽、水鸟达百余种。那么在很早以前,生态未遭破坏时,水禽、水鸟就更多了,其中就有鹣。先民们认识鹣绝非一朝一夕,他们通过长期观察,甚或捕猎,逐渐认识了它“相得乃飞”、“不比不飞”的个性,再依它的个性赋予极具人性的灵气,使它像鸳鸯、蝴蝶蜜蜂等一样成为喻拟情感、愿望、企盼的载体。那时也许求婚嫁娶,也许企求幸福美满都用捕捉的鹣做馈赠。同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态平衡意识的萌生便用面粉做替代品,请农妇们凭借丰富的想像和灵巧的双手捏出自己心灵的“鹣儿”,在元宵节前送到出嫁的女儿家,以图企盼幸福、美满,富贵长久,儿孙绕膝,子孝妻贤。我们这里讲究好事成双,所以送鹣送双不送单,图的就是福寿双至,比翼双飞的祝福和企愿。

大荔洛南地区在送鹣时还送一种叫做“看灯鹣”的鹣鹣馍。这种鹣鹣同别的鹣鹣在外形上没有什么差异,甚至就是同一种鹣鹣,但在送时讲明有几对“看灯鹣”。

要说看灯鹣,先得说一下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烟火,挂红灯是这个节日的一大亮点。远在没有蜡烛和电之前,人们通常在灯笼里放一个小碗,或用萝卜掏个小窝儿,添上油,放上灯捻点燃,有的地方还将蓖麻等植物油料,动物的油穿成串儿点燃作为光源,于是烟火很旺。后来有专门在灯笼里放油的容器叫“夜油”。无论用什么物质作光源都有燃尽的时候,为了不使油尽灯灭,人们须得不时地察看,大户人家就有专司察看的人,这个人就是看灯鹣的原型。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就有好几个镜头都出现了点灯、挂灯、灭灯的人。这个人就是专司看灯的人,也叫掌灯的。原因是有灯就有火,有火就有烟,就有光明,图的是烟火旺盛,光芒四射。所以灯是万万不可断油熄灭。洛南有句这样的话:“烟火旺,子孙壮。”再从“烟火”的蕴涵中体味,形容庙宇香客络绎常用“烟火旺盛”。形容家道中落、子孙多舛,断门绝户用“断了烟火”。与之相反,家庭中生育旺盛谓之“烟火旺”,添了新丁谓之“续了烟火”,从而反映出先民们珍爱生命,呵护生命,延续生命的生存理念和生育观念。由此看来,看灯人的责任就尤为重要,他不仅要挂灯、擦灯、点灯、加油、换捻、不得有一点闪失,如有闪失,轻则挨训,克扣薪水;重则挨打,甚或赶出家门。小户人家自然用不起专职的看灯人,只好自己多操些心,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充当此任。

社会进步了,灯笼的光源也进步了,但人们都不忘看灯人的作用和功劳,就用面捏一个小人儿,挂在门首,意念中有“人”,有“人”就灯不灭,烟火不断。这个“人”就是今天的看灯鹣。再后来人们就捏成同前边讲过的鹣鹣一样,把它人格化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大荔“糕”